书名:(肖申克的救赎同人)[肖申克的救赎]归正

分卷阅读14

海棠书屋备用网站
    安迪自床面一跃而起,或许是海报到了,他想。

    他接过书本,正准备递过去报酬,却被老布摇着头拒绝:“先生的吩咐,我怎么能收钱”

    把书拿近,安迪的身躯微微一颤,食指拂过烫金的字样,“基督山伯爵”五个字顺着手指,一路钻进心底。

    “哈德里先生啊,您可真是个,执着又天真的,傻瓜设计师”安迪对着空气,喃喃自语。

    作者有话要说:

    琳达·科林斯·杜弗兰,来自原著的安迪前妻

    关于“购枪自毁”:

    原著里提到安迪在庭上说自己去路易斯顿购枪是为了自尽

    (he had sidered suicide

    and had even gone so far as

    tuoeber)

    在命案前一日便把枪扔进皇家河了

    而电影里,跳过了证物证人环节

    安迪自述是拿枪去吓唬被害人

    随后在当晚丢进河

    为了后续方便作者魔改

    我决定采用原著版本……

    当然了,我不觉得安迪是出于对琳达的深情做出这样的选择

    (根据后来的描述,安迪对妻子的出轨逐渐释然

    他更多是愧疚于自己冷落家庭,若真是爱到深处,恐怕会恨一辈子吧)

    而很可能是,精英阶层强烈的自尊心受创后的偏激想法

    毕竟,无论中外

    对于被绿的一方,吃瓜群众总是持有“受害者有罪论”

    这种旁人夹杂着嘲讽的怜悯,是无法忍受的

    ps:对比原著和电影,我觉得前者拥有更完整严密的逻辑链条

    而后者详略得当的剪裁,突出了主人公性格中的闪光点

    不过,无论是哪一版的安迪,真的都非常令人敬佩

    ps:埃德加=德加=安迪喜欢的印象派画家

    皮埃尔=雷诺阿=拜伦喜欢的印象派画家

    爱他,就送他喜欢的名画,杜弗兰先生,今天作风很壕哦

    上世纪中叶,印象派的作品还不至于到如今的上亿天价,但绝对价值不菲

    咳咳,感情戏目前是在友情以上、恋人未满的区域旋转跳跃不停歇吧

    下面是无奖竞猜环节,请问拜伦去缅因州首府干啥?

    第13章 第十三章

    捧着哈德里队长送来的“实时警告”,安迪坐回床沿,边思索边下意识地翻动着书页。

    一张明信片掉落到他的腿上,波特兰灯塔矗立在无垠海边的图景,映入眼帘。

    翻转过来,不出所料,又是那熟悉的字迹:

    ‘是不是很像伊夫堡,孑立于海边的岩石之上,令人望而生畏

    可埃德蒙·邓蒂斯不曾退却,因为他的心中,有着无法磨灭的冤屈和执念

    但我想,如果邓蒂斯被关在肖申克,他恐怕不会选择去挖,那每年只能开凿十法尺长、一法尺宽的地道

    毕竟,这里的墙壁比伊夫堡的黑牢还厚数倍,而表现良好的无期徒刑犯人,通过假释,十年足以重见光明’

    安迪的鼻腔酸涩、眼眶泛红,他怎么会读不懂,这字里行间的真诚和信任。

    哪怕把他越狱的企图撞个正着,拜伦依旧愿意用最大的善意去理解——他相信自己像埃德蒙一样,是含冤入狱,方才试图逃离。

    甚至,守卫队长为他设计好一条坦途。只要不犯禁逾矩,他知道,安德鲁·杜弗兰的假释申请表,早晚会被扣上“合格”的印章。

    安迪的心中,油然而生一股冲动,他恨不得立刻奔至拜伦面前,告诉他:“是的!我是清白的”

    但触手可及的铁栅栏,令他的重归理智。

    他记得很清楚,一审判决后,上诉被驳回,紧跟着就是异常迅速的移送、关押。

    吉米在外边调查的结果,同样表明,此案已然成为,侦办检察官竞选众议员的垫脚石,随着对方成功晋升而再无翻身的可能。

    旧事重提,唯有徒增他人烦恼,杜弗兰硬生生咽下了,满腹苦水。

    轻轻摩擦着“假释”的字眼,安迪缓缓阖上双眼。

    半晌,他重新睁开那双璀璨如星夜的蓝眼睛,提笔写下一行字。

    事实上,在整个肖申克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哈德里队长,想要底气十足地写下这段名为“读后感”、实为“保证信”的文字,也着实不易。

    因为,哪怕是诺顿典狱长,都不能决定犯人的假释。他至多找找关系、贿赂假释委员会里的蛀虫罢了,最终权力始终掌握在后者手中。

    那么,拜伦是如何说服,这群由缅因州长直接任命的委员们呢?时间还要回到一周前。

    午夜时分,拜伦在昏黄灯光的照耀下,翻阅着1946-1947年的档案册。

    一字一句地审读证人证物和判决,他摸着下巴上冒出的胡茬,自言自语道:“美利坚的司法体系,不是号称疑罪从无、宁可错放、也不误判的吗?怎么连凶器都未曾比对、只靠一人证词里的洗碗巾,便给人定罪?”

    或许,正是那柄沉入河水中的枪,由于购买记录上的型号恰与现场的子弹吻合,而实物难寻,才令安迪陷入无从申辩的困境。

    拜伦撑着微微发胀的额角,轻叹出一口气:“看来还是要去奥古斯塔,会一会那群老狐狸……”

    不同于他前世生活的年代,如今美利坚的假释制度确立不过五六年——法官没有参与的机会、决定权集中于几位委员之手,最低服刑期、各类案件的服刑比例、假释后的犯人归处……一切细节均未形成条款,全看委员会的心情。

    这也就造成,最初的一两年,假释范围过大过宽,很多穷凶极恶的犯人重归街区,闹出不少麻烦。

    而受到舆论抨击之后的假释委员会,担心自己的地位不稳,便迅速收紧要求、严苛审查。

    甚至干脆将申请书全部驳回,以不作为来避免错误的发生,说得上是,有些矫枉过正了。

    若是拜伦·哈德里,以狱警队长的身份前来拜访,即使不会被拒于门外,恐怕也很难见到关键人物。

    好在,他还有个kt集团认可的新锐设计师名头,借着地区财阀的东风,得以走进奢华敞亮的会客室。

    一通寒暄过后,拜伦递上十数页的计划书。内容包括对假释体系规范化的各方面建议,细致入微、有理有据。

    当然,这并非是他的本事。

    当初在罗德岛念本科时,常常要去周边做些实践活动赚取学分——现代的社区矫正中心,自然也没少光顾。

    托后世智慧、集思广益的福,再苛刻的委员,都为这份建议书的新颖与周全所征服。

    “哈德里先生,这样的规则,我真想立刻在全缅因实行……不过,先有个试点出来,大家会更加安心”

    对面的假释委员会,瞬息间一改前几年的懒政风格,自然不全是拜伦的功劳。

    实际上,自从纽约州的杜威,声势浩大地宣布继续参与本届大选开始,整个新英格兰地区的各行各业,都在替这位共和党的代表,摇旗呐喊、加油助威。

    上一届不过是惜败,杜威这次归来,所有共和党人信心十足。正是因此,缅因的委员们,同样想要提前讨好这位威名在外的未来领导。

    比起纽约州长,托马斯·杜威令更多民众记住的,是他担任地方检察官时,嫉恶如仇、不畏强权的形象。而怠政和贪腐,正是他最痛恨的罪魁祸首。

    所以说,如果拜伦的提议得以成型,假释体系上下肃清、重焕生机,便会是对新总统最好的献礼。绝对能让缅因在东海岸的兄弟们面前,大放异彩。

    “请您放心,我所任职的肖申克,已经在诺顿典狱长的指导下,进行着部分尝试。比如说‘外役监’制度,培训他们的建造技术,以便出去之后,有一技之长。不饿肚子,便少惹是非。”

    不提拜伦双重身份引来的阵阵讶异,他终于在周五暮色降临的时候,赶上回波特兰的火车,怀里揣着盖了印章的官方文书。

    星期六一早,拜伦轻敲着办公楼二层的红木大门,被得到上层表扬的诺顿典狱长“笑靥如花”地迎进去。

    “哦,拜伦,好孩子,你怎么不提前跟我说一声呢,突然接到约翰州长的电话,真是吓了我一大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