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狄仁杰同人)[狄尉]相遇

分卷阅读34

海棠书屋备用网站
    ☆、第 51 章

    侯云章、姚崇、敬辉、桓彦范等人都将妻小一起接到了宁州,因此侯云章便搬出了行驿,自己找了住处。狄仁杰本来很高兴行驿只剩下他和尉迟,但却接到家中来信,光远想来探望他一下。

    “想想自己也是个不称职的父亲,还是和光远聚少离多,唉……”

    自狄知逊去世到今,还未满三年,想到自己多年在外,虽然做了很多大事,好事,却既未尽孝,也未与儿子好好相聚,于是他去信让光远过来住一阵,增进一下父子的感情。

    光远到宁州住了半年,此时他已十六岁了,也是个大小伙子了。

    尉迟真金却趁光远来到之前,离开了宁州,去了天台山,直到狄仁杰派人送信给他,告诉他光远走了,他才回去。

    他不欲光远知道他躲在宁州,毕竟自己当时是从神都“失踪”的,光远若是知道了,不仅会猜想他为何要跟着狄仁杰,也会多一分知情的危险。

    因此他和狄仁杰商量后,特意叮嘱所有下属和仆役,不要将他的事情告诉光远。

    他去往天台山,看看赵四的近况,并将明崇俨交待给他的事完成。

    “少爷你可来了!”赵四老远看到尉迟真金走近草庐,高兴地奔了过来。

    上了天台山,看到草庐收拾得干干净净,大片的花朵和药草繁茂地生长在草庐四周,赵四的伤也完全好了,尉迟真金也很高兴。

    “少爷你也没事了,全都好了!”两人也是激动地抱在一块。

    “咱们如今都是隐姓埋名躲躲藏藏的人,只怕还会有很长一段时日,还得这样,倒是我累着你了。”

    “少爷说什么呢,我住在这里,清清静静,每个月下山去买点米粮肉盐,过得还挺好哪!”

    赵四给尉迟真金做了菜食,端着两碗粥到桌前坐下。

    “倒也是,我来了你还得照顾我。”

    两人吃着饭菜,闲聊起来,赵四说到扶风县离长安也不远,虽然不能去与大少爷和大小姐相见,但是也听说了一些尉迟家里的事。

    大伯父尉迟宝琳逝世了,大堂兄尉迟循俨承袭了鄂国公的爵位,只是爵位每一代之后便逐次降低了级别,只能享有正四品的待遇了。家中人都不知道尉迟真金下落,很多人也怀疑他已不在。少了一位正三品的大员庇佑,兄弟们更加谨慎了。

    “这都是小事,自我任大理寺卿以来,也从未庇护过他们,只要尉迟家里人人平安便好。”

    他又听赵四说,大哥尉迟景华也过了五十寿辰,抱了孙儿。姐姐青岚的两个儿子也都娶亲了,女儿月蓉还未嫁人,她长到十五岁,亭亭玉立,娇艳夺目,长安的一些世家子弟,和在神都的一些大臣们的儿子,都将要与徐家缔结儿女姻亲的意思传给了姐夫徐员外。

    “一转眼竟然都这么多年了,我也是可以当爷爷的人了,唉。”尉迟真金摇头笑了笑。

    “哈……都是那个狄仁杰不好……不然少爷你肯定也娶亲了……”赵四打着哈哈劝慰着他。

    “月蓉可有意中人?我想姐姐定然不会想她随便嫁给哪家的公子。她自己当年不也是跟姐夫情投意合才走到一起的么。”

    “那我就不知道了……”

    “只是不能告诉大哥和姐姐,我还活着。”

    “少爷切莫难过。我想总有机会的。”

    过了两天,尉迟真金让赵四找来铲子锄头铁钎之类的工具,两人一起将明崇俨所说的那棵树下的一个铁箱子挖了出来。

    铁箱里有一些防虫的药包,再套着一个木盒,打开木盒,里面的书信都保存完好。有一本相书,有四封信,其中三封信的封口用蜡封好,只是分别写了日期表明顺序,收信人是谁,自然是不能写在上面的。

    还有第四封信,信上写了尉迟大人亲启,这倒让尉迟真金有些意外。

    他俩又共同把树下的土埋好,恢复原状后。他站起身来,郑重地打开了信,看了起来。

    “尉迟卿勋鉴:

    余明崇俨敬禀,余本应忠君爱国,孝亲爱子,奈何为情所困,学道之后,不明清静无为,反倒身陷迷局。

    入朝为官,只为随侍心中人左右。相术亦未精通,未将前因后果一一看透。乾封年间,余曾阻狄卿前往茶坊,未料卿擒获上官氏女犯,陷于险境,竟由狄卿施救,更未知吾等命运从此紧密相连。

    余知狄仁杰为大唐国运所系之重臣,卿为辅国良臣,公义仁心,千秋可鉴。

    望卿保重自己,救狄卿于危难,辅佐君王,共襄盛世。

    种种前尘后事,无法尽述。惟愿我心终有得见天日之时。谨此奉闻,伏乞俯允。”

    信中说当年狄仁杰不顾劝阻来救了他,倒是让他心头一热,只是预判了狄仁杰的命运,还说他是能够于危难之际保住狄仁杰的人,可是前途未卜,他亦不信命,这些预判的事情,不能作数。尉迟真金将这封书信与那三封书信分开,妥善收好,等待今后验证。

    只是何时,以何种方式,将这三封书信呈交给太后,让他犯了难,窥知一个秘密,却还要将秘密交出去,这真是一个难题。

    尉迟真金在天台山休养不叙,狄仁杰和光远在宁州倒是其乐融融。

    狄仁杰教光远用短剑练武,又想起光远这短剑倒是多年前尉迟真金所赠,心里也是柔肠百转。

    他问光远如今在并州读了些什么书,可想参加明经科或进士科考试,又问他是否有什么心仪的女子,他如今虽远在宁州,倒也可以抽出时间亲自去提亲。

    光远回答那些诗书考试倒也中规中矩,只是说到心仪女子时,他就说道:

    “父亲大人,孩儿在并州,未曾有什么心仪之人,只是孩儿年纪还小,倒也未想过成亲之事,过一两年再说可好?”

    因此狄仁杰也就不再着急此事。

    中秋前夜,他与光远一起到市集中,微服闲逛,宁县的百姓也是在河边放水灯祈求姻缘或许愿祈福,光远看着河边水灯出神,这倒让他想起多年前光远与月蓉那场相遇来了。

    他问光远,是否想着多年前在神都洛河上,遇到尉迟大人的姐姐徐夫人带着的那位月蓉小姐。

    “父亲这神探的名头,果然……果然不是浪得虚名……”光远这才实话实说。

    此时狄仁杰心里却想的是,咱们父子俩喜欢的品位倒是都差不多,外甥女像舅舅么。

    于是他派人向长安行去,打听徐员外和徐夫人是否给女儿定了亲。

    来人回报说,求亲的人很多,徐夫人似乎很喜欢时任光禄寺少卿的丁远大大人家的公子。

    “丁大人?!”这这这……这倒是让狄仁杰有点犯难了。

    作者有话要说:

    ☆、第 52 章

    往长安的仆役回来说,在长安待着的三天,都看到不少人往徐员外府邸去拜望,其中确有不少人,是以求亲为目的而去的。

    仆役向狄仁杰回禀,听说徐夫人甚为中意丁少卿家的公子,丁公子年纪十八岁上下,在家排行最末,但为人并不骄横跋扈,且相貌堂堂,文才武略都是数一数二的。又听说徐员外觉得两家的家世相当,女儿嫁过去,不算高攀,又不算下嫁,丁大人和丁夫人也是慈眉善目的样子,徐小姐定然不至于受委屈。

    若要说家世,狄仁杰也觉得狄家不会配不上徐家;若要说文才武功,自己的儿子么,当然不会说他比别人差;至于他的长相是不是慈眉善目,他也不知道别人怎么看,单是他和尉迟真金的这层关系,怎么着他也觉得更应该“亲上加亲”才是;只是论到对方父母中意那位丁公子,他就觉得不好说了。

    “徐老爷家里是否已经允准丁家了?”

    “小人离开时还没有。总是可挑的太多了,徐老爷大概还没想好吧。”

    “可否探听到徐小姐是什么意思?”

    “这个……小人不知。”

    狄仁杰摆手让仆役下去歇息,又陷入了思索。

    此时尉迟真金还未回到宁州,也不能让他去劝说徐夫人,否则便是暴露了他的行踪,可是如何才能尽快打动徐家呢?

    过了两天,狄仁杰看到光远拿着短剑,在木头上刻画,说是想起当年的月蓉,想要刻一个她的样子出来,可惜手工粗陋,又有些沮丧。

    于是他安慰光远之后,便请宁州知名的匠人,花了十天时间,“巨资”打造了一盏精致的宫灯,命人尽快送到长安去。

    当这盏宫灯送到长安徐员外的府邸时,徐员外和尉迟青岚都有些意外了。

    “多年不见,原来人家记着咱们,这算是有缘么?”徐员外打量着那盏宫灯,捋着胡须笑了起来。

    这盏宫灯是按照狄仁杰和光远的描述制作的一盏铜灯。灯的底座是圆形,口径大约比小铜盆稍小一些,下方有一鎏金嵌宝的柱子支撑,可以让人手持这盏灯行走。

    底座上用黄铜打造了一艘官船,官船上的灯笼这种小小点缀都做得十分精细;一个小女孩坐在船头上,手伸向下方,指着对面,一只小船灯漂在水上,另一边做出河岸码头,一个小男孩蹲在岸边,做出伸手去接那小灯的样子。

    小船灯的位置,正好设计在底座的中心,那里有灌注灯油的入口,将灯油注入后,即可点燃灯芯。

    小女孩的神态,很像当年的月蓉,娇俏可爱,连肩头上的蝴蝶结飘带都打造了出来。而那小男孩,也是做得颇像光远,灵动秀气。

    “乖女儿过来看看罢。”

    尉迟青岚亲自将灯芯点好后,将圆圆的羊皮灯罩取来,罩在底座上,透过薄薄的灯罩看进去,里面的两个小小人影就朦胧起来,这灯罩上还写着“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除了这两句诗,再无其他装饰。

    “月蓉还记得当年在神都遇到的狄仁杰大人和他的公子么?”徐员外也柔声问女儿意下如何。

    “那个家伙?他捡了我的灯,倒是什么都没说呢!”月蓉看着这灯,也觉得精巧可爱,看了一会儿她竟然说:

    “这灯上只雕凿了我和他家公子,还有大舅小舅,几位表哥呢?我想起小舅舅了,好些年没见他了。”

    她提起尉迟真金,青岚和徐员外都是一阵叹息,转而问她,究竟觉得狄大人家的公子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