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开堂的日子一天天近了,公孙策还是一筹莫展,没办法,他只好入宫面圣。
作者有话要说: 就快要计算机二级考试惹,心中甚是惶恐o(&gt﹏&lt)o下个月还有普通话考试,湖建人感到很心塞Σ( ° △ °|||)︴
☆、第三十五章
赵祯终日沉浸于佛法之中,对“公孙大人就小蛮郡主被杀一案请求面圣”之事兴趣寥寥,沉思了片刻,却批准了。
公孙策此番前来,却是请求赵祯多给他几日的。他跪在地上,身上的大红官袍已经被汗水浸湿了,他却好像不曾察觉。
佛堂内静悄悄的,烟雾缭绕,赵祯手中拿着一本佛经,倒也不去看公孙策,自顾自得在读着。
公孙策也不出声,他心知赵祯这是故意冷落自己。当皇帝的总归是有这种脾气,喜欢站在高处看人,把人看毛了,害怕了,自己也就赢了,其实就是想摆一摆威风罢了。外头虽然说赵祯这个皇帝当的是有名无实,当这毛病却是学得十成十的。
总算,赵祯开口了:“明天就要公审中州王了,公孙大人此番前来可谓何事?”
公孙策不缓不急地说道:“臣,正是为此事而来。”
“哦?”赵祯说:“说来听听。”
公孙策说:“臣恳请皇上在宽限数日。”
赵祯也不言语,视线一直不曾离开佛经,仿佛没有听到公孙策的话。
这头公孙策却自顾自地说下去了:“小蛮郡主被害一案,臣愧对圣恩,并没有查到什么有价值的线索。”
赵祯面无表情:“之前不是说是中州王杀害的吗?”
公孙策说:“此案扑朔迷离,臣认为必有隐情,若是草率将中州王定罪,怕是民间会有诸多不满……”庞统在不久前被封为中州王,民间的呼声倒是很大。
“啪!”是茶杯摔碎的声音。
赵祯气愤地起身,指着公孙策怒道:“中州王中州王,你们心中只有一个中州王,还有没有将朕这个皇帝放在眼里!”
公孙策像是预料道似的,并没有惶恐,只是说:“皇上息怒,此案关系到我大宋的稳定,当前大辽、高丽都在虎视眈眈地盯着大宋,若是中州王一定罪,怕是外有强寇来袭,内有百姓动乱,到时候的局面怕是难以收拾。”
赵祯何尝不知道当前大宋的局势,若是没有庞统和他的军队守着,怕是早就乱了起来,可他就是咽不下这口气:“照你这么说,这杀人真凶另有其人?”
公孙策说:“这臣也不敢断定,但臣相信,有一个人,一定能还中州王一个公道,将那真凶捉拿归案。”
“包拯?”赵祯一语道破。
“皇上英明。”公孙策道。
此时赵祯已恢复了平静,说:“可朕听说……这包拯近来是日日买醉,对任何事都不关心——这样一个醉鬼,可以帮朕查案吗?”
公孙策一脸坚信:“臣,相信包拯。”
赵祯道:“罢了,朕就再给你们三日,若是三日后再查不到真凶,那……”
“请皇上放心!”公孙策重重地磕了一个头,说:“三日后太庙见分晓。”
公孙策其实并不是很自信,只是事到如今,就算不行也得上了,好在在大家的劝说下,包拯总算清醒了点,不再喝酒了,一天晚上还说自己看见了小蛮。
小蛮已经死了,这是既定的事实。但公孙策等人不忍心再打击包拯,于是口中连连安慰说“是啊是啊小蛮姑娘也在看着你了,包拯你必须振作起来,为小蛮姑娘报仇。”
这三日,侍郎府上下人等过得是提心吊胆,生怕包拯又犯起浑来,到时候无法交差。倒是包拯却一点都不关心这些,只是每日都将自己关在小蛮被害的那间小屋里,一次又一次的模拟推算。
庞统却是过得不错,每日听听小曲喝喝小酒,一点都没有嫌疑人紧张的样子,反而过得十分自在。宫里的庞贵妃倒是派人来慰问了好几次,庞统每次都把慰问品手下,但面对太监旁敲侧击的打探,却只有一句话:“本王相信包大人,公孙大人。”
这下就连庞大人也没办法了:自己的儿子都不急,他们全家又在急个什么劲?这么想着,干脆手一甩,什么都不管了。
要说这三日里内心最澎湃的,要算是汴京城里的百姓了。本来之前小蛮郡主被杀一案就已经掀起民间讨论的热潮,后来又连连曝出“杀人真凶是中州王庞统”、“杀人真凶其实不是中州王”、“杀人真凶其实是郑王府的鬼魂”之类的传言,更是使百姓心中八卦的火苗烧得更旺了。如今的汴京城,就像几年前包拯审“狸猫换太子”一案一样,每天茶馆里都是爆满,说书先生恨不得多长了几张口,观众们也恨不得多长几只耳朵。
就在众人的期待/忐忑/害怕中,太庙公审那一日终于来了。
根据那一日有去旁听公审的路人甲回忆,那一日真是险象迭生,一环扣着一环,就算后来被庞统领兵包围太庙,自己就算当场死了,也算值了。
当然,那日路人甲并没有死,太庙里的所有人都没有死,据后世的史学家分析,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当时出使大宋的南院大王耶律文才。
也有人研究过,耶律文才刚好就在这么一个节骨眼上出使大宋,会不会是事先就预料好的,但苦于没有证据,不久也就放弃了。
但不管这一切到底是不是一个阴谋,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耶律文才的到来挽救了尴尬的局面,也挽救了赵祯的性命。
至于公孙策的命,庞统早就盘算好了,那天一直都有人暗中保护着他。
话说当日,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却有一名士兵骑马狂奔而来,一落地就说:“禀皇上,辽国南院大王耶律文才率两万大军而来,如今已到了榆林城。
赵祯顿时大惊,也忘了和庞统的深仇大恨,问道:“辽人来我大宋做什么?”
那士兵犹豫了一下,说:“那耶律文才说……说是要来访我大宋。”
众人唏嘘,如果仅仅是个使者,又何必要带那么多兵?
赵祯一听,心里却欣喜:如此一来,庞统也不得不前去“接应”这位“使臣”,这么说自己也不用死了。
当下赵祯就派遣庞统也率领几万人马前去榆林,像是完全忘了就在不久前庞统还拿着剑指着自己似的。
庞统也知趣,若非万不得已,他也不想闹成这个地步。他是不喜欢赵祯这个皇帝,因为他无用、懦弱,但他并不是想要取而代之,他当初选择从军,也是希望大宋江山能够千秋万代而已。对于赵祯给他找的台阶,他自然也是乐于接受,当场就跪地领命。
就这样,前一刻钟还十分紧张的局势在这表面上的其乐融融中被化解了,公孙策包拯两人对看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惶恐。
作者有话要说:
☆、第三十六章
造反失败,庞统却也没觉得有什么大不了的,每日听听小曲喝喝小酒,有时候顺道上侍郎府去调戏调戏公孙小受,倒是十分自在。
对于辽国上门借兵,他也不担心。虽然赵老六看似懦弱,但在这种问题上,他绝不会放手的,这点庞统清楚得很。
这却是苦了公孙策。上头皇上千叮咛万嘱咐绝对不能借兵,一旁耶律文才又是舌灿莲花、还时不时提醒公孙策辽国的两万大军可是在榆林城等着呢,再看一看当事人庞统,这货跟没事人一样,还有心情上门找自己喝茶!
是,作为宋辽谈判的第一人,他公孙策表面上看着是很风光,可其中辛酸也只有自己知道了。他公孙策是喜欢卖弄,但也经不住这样折腾啊!
再说耶律文才。当年公孙策与他相识时,这位南院大王明明就是一副谦谦公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样子,如今摇身一变,却成了一个难缠的对手。论嘴皮子,他和公孙策不相上下;论身份,他比公孙策高了不止一等;论武力,他南院大王可是手握兵权,而公孙策却是文弱书生一个,手下最多只有展昭白玉堂张龙赵虎几个兵。
这么一对比,公孙策简直都要哭了。因此再见到庞统时,他是一点好脸色也没有,就差喊人把庞统赶出门外了。
当然,对方可是中州王,公孙策也只是想想而已。
庞统何等心思,一眼就看穿了公孙策心里所想,也不点破,一边喝茶,一边和包大娘话家常,还时不时逗上展昭几句。
说来,公孙策也是七窍玲珑心,遇到任何事都不慌张,偏偏遇上庞统后自己怎么也淡定不下来。
这头公孙策心烦意乱,那边耶律文才也不是胜券在握。
大宋的态度,他在出发之前就预料到了。遇到公孙策权属意外,但他也没太惊讶。毕竟他当初有意结识公孙策,就是看他器宇不凡,想必将来必有大作为。如今一看,可不是,公孙策居然成了大宋皇帝身前的红人。
耶律文才兄弟不少,他既然能坐上南院大王这个位置,确实也是有真本事。其实他也没指望能够顺顺利利地办成此事。
能借到兵,那最好,借不到,也无碍。毕竟,大辽的真正目的,在于庞统。
宋辽两国常年交战,如今虽然签订了盟约,可双方在私底下也是小动作不断。因此,兵力,是两国交往最不可少的要素。大宋有飞星将军庞统,辽人不仅早已耳闻,甚至还闻风丧胆,但大宋到底兵力如何、战略又是怎样部署,这点就无法得知了。耶律文才此次前来,也是为了打听这些消息。
当然,大宋的各路兵马都集中在边境,要探听消息京城并不是个好地方。可除了探听这些消息,耶律文才的终极目标却也简单,那便是飞星将军庞统。
庞统出现之前,大宋虽然将领不少,却没有一个悍将,很是受辽人欺负。后来庞统一战成名,凭着自身的才智横扫西域各国,甚至最终使得宋辽停战。如此武将,自然是受各方关注。
这人一出名,各种奇遇故事都有了。民间传说,庞统之所以能够如此英勇,在于他拥有一本兵法。相传这本兵法十分神奇,上面记载九九八十一种作战方案,战场上出现的任何一种情况,都可以在兵法中找到解决方案,并完美解决。
先不管这说法是真是假,但庞统用兵之道,是所有人都看在眼里的,不管是出现什么情况,庞统最终都能够化险为夷,这传说,似乎也是不无道理。
而这次,耶律文才就是为了寻这本兵法而来。
从天芒一事我们可以看出,凡是传说,那就不一定靠谱。庞统拥有一本神奇的兵法一说,可信度似乎也要大打折扣,但为何辽人却不惜派自家王子来京城寻兵法?
原因有二。其一,前面已经说过了,耶律文才此次若是不能寻到兵法,窃听点大宋的军情也算是得偿所愿;其二,便是这本兵法的来历了。
传说这本兵法名叫《兵略》,由前朝猛将雷鸣所著。这雷鸣传说是个带兵的奇才,他从小兵一步步做起,大大小小的战役参与了上百场。凡是他率领的军队,没有一次不成功的,说是所向无敌一点也不过分。这本《兵略》,就是他凭着自己带兵的经验写出来的。此书一问世,就引起了各国的注意。然而奇怪的是,这本书并没有流传于世,反而莫名其妙的消失了。与此同时,雷鸣将军却在一场战役中意外身亡,关于这本兵法的故事,就此就断了尾巴。
关于雷鸣将军和《兵略》的传说,便是在今朝也广为流传,因此关于这本兵书的真实性,倒是怀疑的人不多。
而庞统,一个太师府的贵公子,从小锦衣玉食,并没接触过战场,却在几年前对辽一战中突发显示出了过人的军事才能,此后又连战连捷,很难叫人不怀疑他胜利的原因。太师府家财万贯,藏书更是难以计算,庞统拥有《兵略》这个原因,不管从什么角度上看,都很符合现状。
至于庞统是否真的拥有这本传奇著作,除了他本人之外,就没有人得知了。
但是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便是庞统这个人,不管是作为臣子,作为儿子,作为朋友或是作为对手,都是个十分难缠的人物。这一点,现在公孙策的感受是最深的。
近日汴京城的百姓都知道,礼部侍郎公孙大人和中州王庞统是好朋友。
庞统兵变失败,他的阴谋被百姓得知,很是被唾骂了一番。然而,百姓都是善忘的,他们真正关心的,只是米价盐价等这类小事,贵人们的八卦,听听可以,但也只是吃饱喝足后的消遣。因此时间一长,庞统的形象虽然并不是十分的光明正大,但百姓们对他的憎恨也减轻了不少。特别是庞家开仓放粮之后,庞统的声誉反倒有上升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