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昨夜包拯要出门去探究竟无果,很是闹了大半夜,公孙策忍无可忍,干脆叫展昭点了他的睡穴,估摸着怎么说他也要睡上个一天一夜才放心的来见庞统。公孙策知道现在是大宋最紧急的关头,包拯绝对不能出事,他要出事了,赵祯就等于失去了左膀右臂,大宋就等于失去了主心骨。虽然公孙策不太待见赵祯,但为人臣者,公孙策怎么也得为自己的君王考虑考虑。
公孙策来了之后,庞统的负担果然轻了不少。公孙策真不愧是大宋第一才子,处理起军务来比庞统原来的军师不知强了几倍。庞统的副将都在议论纷纷,说是庞将军这次可捡到,哦不,是收到了一个宝贝。
但是这个宝贝现在的状态有点不好,或者说,很不好。公孙策天生身子虚,平时在家都是各种补品养着,粗活有下人做,自己只负责读书写字,所做过的最重的活就是制扇了。来京城后,经历了一堆变故,之前病了一场,身子骨就有些不好了。况且这军营不比别的地方,各种血腥味汗味混杂的,差点没把公孙策熏死。再加上前线正打战呢,各种紧急军报需要处理,他恨不得有个三头六臂来帮自己。
庞统既然同意公孙策作军师,也是真的就把所有军务交给他,自己则领兵作战,不再过问军中事物,一切听从公孙策指挥。日后庞统回想起来,也不知道自己当时为什么会对公孙策那么自信,认为有他在,就可以把自己放心的交给他了。大概这就是传说中的心心相印吧。
皇宫里的赵祯听说了庞统前脚刚刚拒绝了自己送给他的军师,后脚就接受了一个军师,开始很不是滋味。后来再听说那个军师就是之前的朝元公孙策,心里头更是百味交集了。再以细思,似乎明白了什么,顿时眼神变得复杂起来。
这些个大人物们复杂的心思展昭看不懂,展昭只明白,自己不再是一个小沙弥了——就在汴京兵变的第一天,自己的师父衍悔大师把他招去,对他说:“展昭,你也长大了。武艺,你也学得差不多了,佛理,你经历多了自然就悟出来了。你走吧,相比相国寺,这天下更需要你。而你,也需要一个能展示自己的天地。”
展昭对自己师父的话一向是言听计从的,闻言也没说什么,只是认认真真地向衍悔大师磕了三个结结实实的长头,带上自己的巨阙剑,走了。
从此,世间再也没有戒色小师父,多了一个南侠展昭。
当然,现在的展昭还不是南侠,只是包拯和公孙策的私人护卫。
公孙策听闻展昭还俗的事后,也没说什么,只是托人给庞统带了一句话,说是让展昭带一支奇兵,趁深夜去偷袭敌营。庞统只回了一个字:好。
展昭不过初出茅庐,就担当如此重任,开始公孙策还担心他收下的兵会不服管教,后来才知道是自己想多了。庞统给展昭的兵不是别的什么,而是自己的亲兵,是自己当初从霸州带回来的那几千人马中的一队精兵,共有两百人,个个都是十里挑一的好兵,只服从庞统的命令。庞统叫他们听公孙策的安排,没有一个人说不。
当夜展昭就率领这两百人偷袭刘淼,那刘淼也不是省油的灯,他早有准备,在他的住宅附近,埋伏了百来号的弓箭手。可想而知,这场斗争,并不轻松。事后公孙策不止一次问展昭当夜是如何得胜的,展昭却只是微笑不回答。但公孙策知道他的笑容后面藏着意义深重的东西,比如说死亡。
展昭自幼就被教导我佛慈悲,出家人慈悲为怀,他从不杀人,也见不得别人杀人。可是这一次,他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手下的人被弓箭射死而自己却无能为力,看着自己将手中的剑刺向同为宋人的敌兵的胸膛。这一夜的记忆对他来说是不可泯灭的痛,尽管他代表的是正义之师。
第二天鸡鸣时展昭带着残余的士兵和刘淼的人头回来,还未进军营整个人就跪倒在公孙策的面前。当公孙策看到展昭眼角滑过的泪水时,他什么都明白了:展昭并不是身体累了,而是心累了。他并没有说话,只是抱了抱展昭。
那剩余的亲兵被重新组织起来,不多不少,正好七十二人。这七十二人,后来成了庞统的飞云骑。
后话先不说,话说展昭带回刘淼的头后,公孙策心中一阵欢喜,他知道,得胜的机会来了。刘淼是这次叛军的主帅,擒贼先擒王,主帅一死,手下的兵自然就散了,大宋自然会不战而胜了。
公孙策预料的没错,刘淼死后,手下先是奋力反抗了一阵子,就渐渐萌生了退意。毕竟叛军大多是西夏人,他们中的大多数与大宋并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他们没必要为一个已死的宋人而断送了自己的性命。
第三天傍晚,西夏军宣布投降。庞统很清楚地记着,那天的残阳如血,却把自己照的很暖很暖。
作者有话要说:
☆、第二十章
公孙策再次见到庞统,是在两年后的大漠。
这两年间发生了很多事,譬如包拯在最辉煌的时候莫名被贬,譬如展昭被封为御猫并遇到了白玉堂,又譬如公孙策忽然沐浴圣恩被封为大宋最年轻的礼部侍郎。
就在公孙策上任的第二天,他就被皇上秘密的召到宫中,密谈了一个下午之后,他马上收拾行李,匆忙交代了空青看家,就带着一队人马离开了开封府(展昭当时还在陷空岛)。
至于那天下午赵祯到底和公孙策说了什么,目前还是一个秘密。
公孙策马不停蹄,一路上奔波劳累,终于在半个月后抵达了陕北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交界处的榆林。
榆林自古以来就是个繁荣的商业城市,“九域贡以金银、八方献其珍宝,万方辐辏,集于辇下”,说的就是榆林。自西夏建国以来,除边境贸易外,西夏常常通过派遣使节,深入宋朝内地进行贸易,而这贸易的场所,就在榆林。而就算在宋夏交战期间,这里的商业贸易也并未终止。
公孙策此次前来,却不是为了贸易。
三个月前西夏新王李乾即位,向赵祯提出和亲,共求大宋西夏繁荣富强。
公孙策就是带领迎亲队伍来接西夏公主李婉然。
李婉然是李乾的亲妹妹,也就是西夏太后的亲生女儿,身份可算得上是尊贵无双。李乾把她嫁给赵祯,足足可见他对这次和亲的重视。
李乾不得不重视,原因有三:
第一,他刚刚登基,地位还不稳。虽然自己的亲哥哥在半年前一场兵变中牺牲了,但身边还有李琦和李真在虎视眈眈。自从李琦在两年前的汴京兵变的失败中元气大伤,自此退出了皇位争夺战,可李乾一点都不放心自己这个有野心有谋略的二哥。至于李真,他打小就看不懂他,虽然他并没有明确表示自己想要当王,但李乾对于这位权妃的儿子可没少提防。
生在帝王家,骨肉亲情本来就不作数。
第二,这两年飞星将军庞统的名气实在太大了,特别经历了汴京兵变后,他在西夏人眼中就是魔鬼的代名词,有些老兵一听说庞统的名字甚至会吓到腿软。而这段时间,听闻庞统正在毛乌素沙地里平马贼(大家还记不记得当初赵祯下的命令?)。庞统在此,西夏人有一段时间不敢轻举妄动了。
第三,西夏经过两年的内战,国内经济不稳,正是百废待兴的时候,不管怎么看,这时只有大宋的帮助才能复苏国内的经济。
因此,这次李乾是放低了姿态,不惜送上了自己的亲妹妹。
李乾这么配合,赵祯哪有不允之礼。半年后就是他和柴郡主大婚的日子,于是他决定在那时同时迎娶两位娇妻。
公孙策还未到榆林,榆林知府陈路就带着榆林府大大小小的官员出城门迎接。
“下官榆林知府陈路,恭迎公孙大人。下官已命人准备了好酒好菜给公孙大人接风洗尘。”这位陈知府到底知礼的很,只可惜用错了地方。
由于奉的是皇命,公孙策这半个月以来一路上都有地方官员接待巴结。公孙策本就是个不喜应酬的人,对那些美酒美人更是没多大兴趣,再加上一路上奔波劳累,此时他最想做的就是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好好沐浴一番,睡上个几天几夜。因此,他对陈知府的话只是淡淡地说:“有劳陈知府了。”
那陈路一辈子都呆在榆林,除了上京述职外很少见过京城里来的大官,何况是公孙策这样年轻俊朗的京官,见公孙策对自己说话自是十分高兴,更是谄媚的笑道:“下官给公孙大人准备一辆马车,请大人上车。”
公孙策一路上都在骑马,自然是十分累了,现在见到终于可以坐车了,心中也是有些愉悦的,口气也变得缓和不少:“多谢陈大人。”
说着,就在下人的搀扶下上车了。
公孙策坐在车里,细细打量这车中的装潢。那座位上铺着厚厚的一层动物的皮毛,十分的软。周围的车壁上描绘着具有异族风情的画,倒是有趣的很。说到有趣,倒是很久没见到那个人了……
就在公孙策在走神之际,车外忽然途生变故。
一群黑衣人突然冲进了这只队伍,见人就砍,眼看着就要杀到位于队伍中心的马车了,那拉车的马一受惊,狂奔了起来。
在车上的公孙策可就受苦了,一方面他死死扶住座位以防被摔出马车,另一方面他还得关注后面黑衣人追上来了没有。
在这种情况下,公孙策脑中还在高速地运转:这些黑衣人一看就训练有素,不像是一般的山贼或是马贼,难道是西夏人派来的?不,不会是西夏人,他们的公主就要嫁到大宋了,万万是不会在这时候发难。不然就是辽、或是高丽?可是,他们的动机又是什么呢?
确实,黑衣人的动机实在难以捉摸。公孙策还没接到西夏公主,在这里的只是榆林的官员们和公孙策。而看这些人的目的似乎是要把这里的人都赶尽杀绝。
一想到这,公孙策就浑身冒冷汗,心说自己在两年前的汴京兵变中都活下来了,这次应该不会这么衰就命丧此处吧?早知如此,自己就该把展昭带上。
现在后悔也是来不及了,就在公孙策决定听天由命的时候,自己的马车忽然停了,接着外面忽然传来了几声惨叫,之后,就再无动静。
公孙策壮着胆子朝窗外看,之间先前追杀自己的几个黑衣人都倒在血泊之中,而在他们前面,站着是一个提着刀的年轻人。而他的刀口,还在滴着血。
显然,这些黑衣人就是他杀的。
公孙策对上了这人的眼睛,却是吃了一惊。他原以为会在几息内将人毙命的人就算不是个穷凶恶极之徒,也应该有着残暴的双眼,面前的这位年轻人的眼神却一点都不凶残,反而有点像展昭的眼睛,让人不自觉就会心生亲近。
公孙策镇定了点,走下了车,收拾收拾了衣冠,对那人作揖道:“在下公孙策,多谢壮士相救。不知壮士高姓大名,日后公孙策好多多答谢。”
那年轻人开口了,声音也像展昭,很是温柔:“出门在外,姓名不便透露,公子请见谅。至于谢则不敢当,举手之劳罢了。”
听他这么说,公孙策更是喜欢他了。其实他完全可以编一个假名来糊弄公孙策,但他却宁愿不说也不愿撒谎。如此诚实谦逊的一个人,实在令人心生欢喜。
那年轻人又开口了:“不知公孙公子与这些西夏人有什么仇,竟然如此凶狠。”
公孙策大吃一惊:“你说他们是西夏人?”
年轻人说:“公子不知道吗?刚才和他们交手时我就发现了,他们虽然装扮像是宋人,可他们的武功套路,则是西夏的。”
这回公孙策真是摸不着头脑了,西夏人为什么要杀自己?他们不是要同大宋和亲吗?
“……公孙公子?”
公孙策回过神来,说:“我没事,只是,在下有一事相求。”
年轻人说:“公子请说。”
公孙策说:“在下此行的目的地是榆林城,不想却被马带到了这个地方。我对此地人生地不熟的,不知壮士可否带在下去榆林城?”
若是可以,公孙策也不想求人。只是目前的人可真算是孤立无援,想必就算回到了先前的路上,见到的也只是满地尸体而已。至于陈大人他们,只好自求多福了。
那年轻人笑道:“当然可以,正好,我也想去榆林城。”
作者有话要说: 明天去桂林╭(′▽`)╯目测停更几天。。。
☆、第二十一章
榆林城,说大确实也大。虽远没有京城繁华,但处处透着一股塞外胡情。街边的小贩宋人西夏人辽人都有,其中更不缺乏衣着鲜艳暴露的年轻胡女,民风倒是开放得很。
公孙策一个白面书生,自小生活在那暖花春雨的江南,之后又在庄严大气的汴京任官,哪里见过这种场面,因此,面对胡女抛过来的媚眼,他反而脸红心跳,连路都走不好了。
一墨看着有趣,心想这个书生倒是个君子,若是哪日遇上个热情奔放的女子,定是被吃得死死的。
对了,忘了说明,一墨就是先时救公孙策的那个年轻人。
一路上他与公孙策结伴,算是了解了公孙策的一些情况:他是京城派来迎接西夏公主的一名随行官员,没想到还未到榆林城,却遭到了西夏人的刺杀。如今不知道陈路大人和众位随亲大人都怎么样了。
公孙策的话,九真一假,一墨不疑有他,也告诉了公孙策他的情况:他正是飞行将军庞统旗下一名小兵,庞将军近来正在榆林城附近的毛乌素沙漠平定马贼,这日休息,他便来这榆林城转转。
公孙策听罢心中一惊,心想不会这么巧又和庞统碰上了吧。转念再一想庞统所在的毛乌素沙漠同这榆林城还是有一段距离,况且自己接了公主就走了,而庞统平定马贼还需一段时间,想必也不易碰上。这么想着,他的心就放下了,对一墨的态度更是和蔼,说:“那么这位小兄弟此次来榆林是为了好好潇洒放松一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