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三国同人)鱼尾轮回(维亮/瑜亮)

分卷阅读1

海棠书屋备用网站
    下载尽在---整理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书名:鱼尾轮回(维亮/瑜亮)

    作者:朱朱煮酒

    文案

    “此梅常聆都督抚琴,当通人性。既知不久便要随东风落瓣,索性花开当下,只求尽兴朝夕。”

    一篇,人物诸葛亮周瑜姜维陆逊司马氏等,另有功能性角色若干,历史中或有或无。非严谨史向文,在演义格局下,胡描乱世。水平有限,如有唐突古人之处,敬请谅解。

    内容标签:古典名著 恩怨情仇 前世今生 相爱相杀

    搜索关键字:主角:诸葛亮,周瑜,姜维 ┃ 配角:陆逊,司马昭,司马师,赵云,关兴 ┃ 其它:三国,乱世,复仇

    ☆、楔子 - 江边星陨

    ------------------(1)------------------

    巴丘的严冬,空气冷冽。江上偶有几叶轻舟划过,如临风鸿羽,逐流随波。将暮未暮时,天边飘下雪片,摇摇曳曳,模糊了江景,舟船都看不甚清了。

    江边不远处,有一旧亭,四角护卫立定,神情肃穆。

    亭中,一对璧人相拥。

    女子云鬓耸立,垂眉不语。衣上浅浅莹粉,细腻动人,只是被那眉目间流转的哀戚,生生压了下去。膝上枕着一人,白裘紧裹,在江畔黄昏中,正睡得迷离昏沉。夕阳如血,斜映入亭,似要竭力为他苍白面颊上,添一抹颜色。

    女子生怕惊醒怀中人,一动不动,惟有睫毛轻颤。

    迷惘地看向远方,思绪也随那寞落雪瓣,遥遥飘向若干年前……

    那时她刚过二八,心地柔软,胜过乔家苑里初开的白莲花。在她眼中,天下或许都是草长莺飞的罢,否则怎会在城门危闭之际,于傍晚时分离了家,亲自去寻新绸,给多日愁眉不展的姊姊解闷绣花?

    当晚,皖城破。她如受惊雏鸟,不知措地躲在僻静之所,待远处喧嚣火光渐渐平息,方才小心翼翼走出张望。

    一阵马蹄声由远及近传来。她提心吊胆地看过去,却是一位年轻将军,银鞍白袍,如皓月初上,将沉沉暗夜劈开。

    将军乍见前面一团轻粉,剑眉微颦。行近细观,见是个少女,身形萧瑟,温声询问之下,便知府址。

    “原来是乔家二小姐。”他朗然一笑,低身将她揽上骏马,相送回家。

    从坐上他马背的那一刻起,就芳心暗许了罢。一时心弦的悸动,如今忆来,依旧清晰。小乔嘴角微微上扬,伸指抚上怀中沉睡男子肩背——触手却远不及同乘一骑那时温暖。

    怀中人轻轻一颤。小乔低头,见他眉关紧锁,似与梦魔纠缠。

    到了这般地步,眠中还难得一丝平静。手边旧帕未干,晕染着一块块湿冷的深粉色。小乔咬咬牙,忍住新泪。

    夫君,不知你正做何梦?

    ------------------(2)------------------

    “公瑾之病,亮亦能医。”诸葛亮望着周瑜清减下去的面容,递过薄纸一张。羽扇半掩着面,眼里笑意浅浅。

    大战在即,周都督阅兵江上,却忽病倒。诸葛亮从鲁肃处得知他正在江畔亭中养病,便忙忙地赶过来。

    “欲破曹公,宜用火攻;”周瑜默念手中密方,“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都督若要东南风时,可于南屏山建一台,名曰七星坛:高九尺,作三层,用一百二十人,手执旗幡围绕。亮作法台上,借三日三夜东南大风,助都督用兵,何如?”

    周瑜矍然而起:“此言当真?我只要一夜东风。”

    诸葛亮含笑点头。

    周瑜知他必不谬谈,喜上眉梢,只觉须臾之间,病好大半,忙忙地披衣置茶。茶水咕嘟,将沸未沸,周瑜侧头想着心事,手指在杯沿慢慢划了一圈又一圈,问道:

    “若得东风,我军大胜,孔明当计首功——不知你想要甚么,以作回报?”

    “只请都督放我归去。”诸葛亮放下羽扇,笑答。

    “……哎?水沸了。”周瑜似不曾听见,只顾提壶斟茶。杯至唇边时,眼角瞥见不远处梅枝艳艳,已染上胭脂色,扬扬眉道:

    “今年江东,梅开亦早,却仍难留得佳客,驻足忘返。”

    “此梅常聆都督抚琴,当通人性,”诸葛亮应道,“既知不久便要随东风落瓣,索性花开当下,只求尽兴朝夕。”

    二人各执一杯,起身缓行于长江之畔。大江威严,雄劲长风吹得衣袂飘荡;四目对视,两张笑面下各藏百转心结。

    “亮于隆中呼朋引伴,之后又四方游走,未曾见有人如公瑾一般,知心知意。”

    “原来孔明亦是重情之人。”

    诸葛亮不置可否,只低头笑笑。半晌道:“亮对公瑾敬重欣赏,无以言表。公瑾心中自知。

    “只是时值乱世,不敢以私情废大义。亮自出山以来,偶有小胜,仍难免刘皇叔流离失所;虚承三顾,日夜难安。如今皇叔栖身弹丸之地,不比江东久有积余;他日开疆护国,若沙场遇知己,亮为求全力以赴,亦不得不亲执利剑,将旧情斩断……公瑾,你可懂我?”

    周瑜默默良久,微微把头一点。

    “既然公瑾懂得,那么……”诸葛亮忽地挽起周瑜的手,反令周瑜一惊。

    “公瑾将我推入江中试试。”

    “这——”周瑜惶惑抬眉,“瑜却做不到!”

    诸葛亮摇摇头,笑得无奈,目光绕过面前之人,远眺浩缈烟波。周瑜见他目色晶莹,神情不似往日,不知心中究竟在作何想,忙挡在他身前;又要将手抽出,不料诸葛亮却愈握愈紧。岸边危石之上,二人纠缠间,浪起轰鸣,周瑜忽觉脚下站立不稳,正欲开口,诸葛亮却忽地一推——

    令他向茫茫江中坠去!

    “孔明!你……”

    ------------------(3)------------------

    小乔怀中人一阵轻动,惊梦而醒。咳嗽起来,不多久嘴角便沾染鲜红。

    “乔儿,”他喘息一阵,轻道,“我有负于你。”

    小乔听闻,不忍接话。

    这社稷飘摇的年代,结交同心之士,倒更像诗经里咏诵的爱情。遍求贤者,不惜道阻且长;并辔沙场,胜似花前月下。若能君臣偕老,成就帝王基业,自是天下佳话;纵使大事不成,携手同死,亦令敌者暗暗怀羡……

    而女人,不过是马背上的战利品。能供得一静室偏安,一名门依盼,便不难揽佳人在怀。小乔知周瑜心在四海,兼顾家园,但有空闲,便对自己百般关怀,疼爱有加。乱世女子,得夫婿如此,已是至幸,复有何求?

    当下强抑愁容,自取绸帕,拭去周瑜唇边血迹。口中问道:

    “夫君所作何梦?”

    “不慎失足,坠入江中罢了。”周瑜双目微闭,惨笑道。

    两人一时无言,只闻波涛之声。

    半晌,周瑜忽而提声:“是……谁在那里?”

    他常年冥思于江边,每每闭目静坐,风吟江流、鸟鸣苇动,都尽在耳畔。今时尽管病重,仍听出不远处有人悉索踏雪而来。

    小乔也即回顾,秀眉微蹙。她本不悦夫君病弱已极,却执意憩于江边,见有人打扰,也问道:“是谁?”

    便看到一个小小少年,闻声而出,清秀眉目上忧色笼罩。

    “原是陆家公子议。”小乔轻道。

    见他肩头积雪,想是已等候多时。心中一阵不忍,忙招手令他过来。

    “议见过周都督、乔夫人。”少年恭恭敬敬行礼。抬眼时,窥看周瑜病容,惊觉几日不见,更减几分生气。口中只道:“生怕惊扰了都督静养,因此避而未出,万望见谅。”

    小乔给他倒一杯清茶。亭中案上,另有一瓶素梅。茶香梅香交织,上演一段默默无声的对话。

    陆议并不动那茶,瞅了瞅周瑜,欲言又止。

    周瑜叹道:“伯言,此来何事,但说无妨。”

    陆议只得从怀中拿出薄薄一封信笺。“那边有信过来,”又迟疑道,“待都督好些再看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