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这样啊。”包拯露出意义不明的笑容,说:“那公孙公子可要好好休息,这河边风大,我们还是回去吧。”
“包拯,我说的可都是真的。”公孙策跳脚道。
“是是是,我们温文尔雅的公孙公子,自然是从不说假话的。”包拯应和。
“包拯!”
作者有话要说: 由于双台风快要来了,本次旅行草草结束QAQ
☆、第十五章
包拯公孙策展昭三人首次碰头,自然是不能草草收场的。包拯口头上说要让公孙策回去休息,但公孙策提出要走时,还是被包拯挽留住了。当然公孙策也不是真的生他的气,在包拯的好言相劝下,也就半推半就留下了。
这时候的包拯还没遇见那些个命中注定的姑娘们,在他心里,除了他娘之外最亲的要属公孙策了。后来包拯和柴郡主修成正果,他俩之间的腻歪劲仍然是让本来就不怎么文静的包夫人变得更蛮更醋了。然而这蛮和醋之中,似乎还夹着一丝丝的兴奋?
抛去后话不提,先说说当前。包拯公孙策本来一直都是二人行,如今多了个戒色小师父,感觉也不别扭,反而觉得本来就该如此。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想法呢?包拯后来思考了好久,最后被他思索出答案了:在这个开封三人办案小组中,公孙策负责文思泉涌,展昭负责武力高强,而他包拯,就负责聪明第一好了。
一个不小心又说后话了,再次让我们回到正题。
大宋刚刚打了胜战,江南近年也是风调雨顺,放眼四海升平,百姓过得也算富足。要说这人呢就不能太过安乐,一旦日子太平了,就有心情关心闲事了。
这不,身旁就有人议论了:“诶,你听说了吗,这庞将军回朝了!”
旁边那人说:“庞将军?就是那个把辽人打得落花流水的庞将军?”
这个又说,可不是吗,听我家在兵部当差的外甥说,皇上把他召回来,其实并不是想要论功行赏。
那个说,那是为了……
这个说,嘘,这话可说不得!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包拯和公孙策面面相觑,不懂那人没说完的半句话是什么。准确的说,只是包拯听不懂。包拯素来是不管朝廷里这些阴谋诡计的,而公孙策虽还没为官,但有一颗为官的心,对其中的门道却是看得很透。
“包大人,你那个皇帝兄弟,似乎不简单。”公孙策调侃。
“皇上什么时候成了我的兄弟了?不是,我说,公孙策,你是什么意思啊?”
展昭拍了拍包拯的肩膀,安慰道:“包施主,看样子,公孙施主是吃醋了。”
“吃醋?有道理。哈哈,公孙策你居然会吃醋,看来我包拯在你心中的地位可不低啊。”都说天才和疯子只是一线之隔,包拯在不断案的时候,还真看不出是个聪明人。
公孙策当然不是吃醋,只是忽然有点担心庞统。他并非是不食人间烟火不问尘事的贵公子,作为一个资深官迷,他对这些可是门儿清。
罢了罢了,想必皇上已经知道庞统的真实身份了,下一步该怎么做庞统定是心中有数,自己不过是一个曾经相识的陌生人,没有资格也没有权利去多管他的事。
所以说,我们的公孙公子在情爱这方面,敏感度绝对不高。或许说,这也算是高智商低情商的一个表现?
包拯忽然想到了什么,对展昭说:“对了,戒色小师父。我开封府进来广纳人才,你武艺高强,不知可否在闲暇之余来开封府帮帮忙?”
后面的剧情不难猜,展昭是个热心人,欣然答应了包拯的请求,从此开封断案三人组算是正式,哦不,基本成立了。正式成立,还是经历了点波折。此话,还得从传胪大典那天开始说起。
传胪大典,传的是殿试的成绩,状元郎花落谁家、探花郎又是否如同戏本上那样俊朗,都会在那时揭晓。因此这一天,算是汴京一个不小的日子。
那天一大清早,公孙策就收到了包拯遣人来送的信息,没多些,只一句话:公孙,你要做好心理准备。公孙策知道自己这状元郎,定是得不了了。
岂是状元郎得不了,等到公孙策真真切切站在大殿上,听那太监说“……三甲末,庐州公孙策”,他才明白为什么包拯要事先让自己做好准备了。但这打击太大,公孙策饶是再有准备,这会儿也是被打击得不轻,一个人失魂落魄的站着,眼睛也模糊了,耳朵也听不清了,只隐约感觉有几道目光落在自己身上。
对此刻的公孙策来说,不管这些目光是同情安慰还是嘲笑,都没有差别。他觉得自己大概是有宋以来最悲惨的会元了,不仅没中前三,连个进士出身都没落上。
若是公孙策知道这并不是他所要经历最悲惨的事,不知此时他又是个什么心情。
多年以后早就练就金刚不坏之身的公孙策回忆起这件事,仍然是浑身冒冷汗面色苍白。纵是后来自己的才华得到了证明,但有些伤害却是什么都无法弥补的了。
不过此时的这几道目光,并不像公孙策想象的一样恶毒。
第一道目光自然是包拯的。包拯作为主考官,比所有人都提前知道了结果。他也知道公孙策名列末尾并不是因为才华不好,只不过因为……他转头看了一眼高高在上看似漫不经心的皇上,轻轻叹了一口气。
第二道目光也很容易猜到,是庞统的。庞统今天出现在这里并不是凑巧,而是今天也是他的册封仪式。自从赵老六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后,联想到庞太师,也觉若是迟迟不册封庞统怕是会引起太师党的不满,既然注定要给庞统一个名号,还不如顺水推舟卖庞氏父子一个人情。于是赵祯便选择了在这一天册封庞统,众官见证,百姓翘首,自己,是给了庞家很大的面子了。公孙策一进入大殿,庞统便注意到了他,见到公孙策脸色不好倒是没多想,只以为是他的病还没好。直到他听到太监宣布公孙策的排名才有点明白公孙策是怎么了。因此也目不转睛地盯着他,生怕这个弱不禁风的男子经受不了打击会出什么事。
这就是庞统比不上包拯的地方了。十几年的交情毕竟不是一两个月相处能够比得上的。庞统不知道,公孙策虽然外面上看是谦谦弱公子一个,但其实他的内心比谁都强大。包拯在遇到痛苦时可以倒下,但他公孙策不可以。因为要是他也倒了,这大宋,怕是没有一个人可以站起来了。
第三道目光却是张知的。张知刚刚得知自己被钦点为一甲探花,但心中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高兴。他面色复杂的看着公孙策,眼神里是内疚与怜悯。
剩下的目光就是那些考生甲乙丙丁了,一个说这会元怎么会是最后一名该不会是判错了吧。另一个又接口道包拯包大人可是出了名的不说假话怎么可能会判错,我看该是他在科考上用了什么手段吧……
先前公孙策中会元的时候,这些人均是一致道喜说束竹你可真真是才冠三梁我等真是佩服又佩服,如今见公孙策失势又落井下石。
庞统心想,这些个文人,表面上自称什么正人君子,内里却比谁都龌蹉。庞统并不是扭扭捏捏的人,相反的,心里有话他就会讲出来,特别对象还是公孙策。公孙策这边还在浑身冒冷汗呢,只听他说:“皇上,这殿试的结果,真是这样?”
庞统话音刚落,刚才还闹哄哄的殿堂里一片死寂,不管是考生太监还是官员连气都不敢喘一声,个个低着头,心想这个庞将军还真是个莽夫,居然敢在这朝廷上公然质问皇上,他是嫌自己日子过得不够顺坦是吧?
赵祯想,好你个庞统,居然这么驳朕面子,别仗着你是太师之子边关大将朕就那你没辙!事实上,赵祯还真挺拿庞统没辙的,这太师之子边关大将的身份还真是特别的好用,他只好软绵绵地问:“庞爱卿对朕的评判有所疑问?”
“疑问不敢当,下官只是觉得,既然在座的都是国之栋梁,那想必出口即能成章。下官听闻这殿试之后还有朝考,下官念书不多,也少见读书人,如今不妨把这朝考就设在大殿上,诸位进士以口为笔作答,也让下官开开眼界,如何?”庞统虽然说着不敢,但这话的内容可不怎么客气啊。
赵祯心中直骂娘,还不得不强颜欢笑,说:“庞将军所言极是,为官者不止要文章做得好,这口上的功夫也不能差。包拯,就由你负责提问吧。”
“下官遵旨。”包拯不知道这庞将军是什么来头,皇上怎么会那么听他的话,但他提出要考生当众应答的要求却是对公孙策很有利的,因此心生感激,特意多看了他几眼,发现他却在看公孙策。
公孙策听到庞统此言十分惊异,也朝他看去。一时间四目相对,无声的交流:
庞统挑眉:怎么样?感激我吧?
公孙策面色复杂:你这又是何必,为了我得罪皇帝,你有什么好处?
庞统笑:本将军做事从不想好处。顺我心,就是最大的好处。
公孙策脸色更复杂了,摇了摇头,不去看庞统。
包拯何等聪明,在这一眉二眼中看出了端倪,忽然想到:这庞将军姓庞,而那天戒色师父说的庞施主也姓庞,这二人是什么关系?还是说,他们本来就是一个人?
这么想着,皇上已经遣太监小郭子递来了原本为朝考准备的题目。
作者有话要说:
☆、番外 皇帝的心思你别猜
进士一甲三人,殿试后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故此,张知并不进行朝考。
此时大殿的气氛没有了先前的轻松,谁都没料到那位庞将军会突然发难,大家事前都没个准备,心里很是惴惴不安。
这个大家,并不包括公孙策。
一问一答,尽显公子本色;一颦一笑,尽现名士风采。这是庞统对朝考中的公孙策最深的印象。世人可以说公孙策太文弱,但不可以说他不勇敢;可以说他太卖弄,但不可以说他不睿智。或许在大宋百姓之间,包拯是正义的化身、聪明的代表,但在包括赵祯在内的一系列朝廷人对公孙策的评价远在包拯之上。公孙策不像包拯一样锋芒毕露,他更像是针,不够锋利,但也会将人戳伤。
多年以后,当时在场、后来爬到朝廷某高官这个位置的某考生是这么回忆起公孙策的:唉呀妈呀,那公孙大人老厉害了!包大人说一句他回一句,说一句他回一句,那文思,那泉涌,啧啧,就没我等什么事。
话粗理不粗,该大人以及其朴实的语言描述了那日大殿上公孙策是如何语惊四座如何文惊八方又如何大放异彩。
咳咳,之所以用这么多话来形容公孙策在朝考上的表现,却抛开不提本章的主角——赵祯,其实只是为说明一点:公孙策的表现,令庞统大笑,令包拯微笑,最重要的,令赵祯苦笑。
一开始赵祯真的是不喜欢公孙策的,不仅仅是因为他在殿试那日的穿着。作为一个帝王,他当然希望有能者居高官;但作为一个男人,特别是一个肩上扛着整个大宋山河的男人,他不能不嫉妒公孙策。
他看过公孙策殿试的文章,行文十分老练,观点也很独特,整篇文章可以说几乎完美。若硬是要挑出什么毛病,那就是公孙策毕竟涉世不深,对于这天下的具体形式,自然是没有赵祯这个皇帝清楚,但这并不妨碍这是一篇极佳的文章。
他可以把包拯当知己,因为包拯虽然聪明,但只是在断案上聪明,这并不能遮挡自己的光芒。他不能接受公孙策,也是因为公孙策睿智,在每一个方面都很睿智,他的光芒太盛,让赵祯感到了威胁。特别是当他知道了公孙策是包拯的至交。
赵祯的皇位坐的不容易。先前有刘太后把持朝政,好不容易摆脱了她,又来了个庞太师只手遮天。现在的情况更是不容乐观,庞统作为边关大将回来了!此外,还有一个不小的威胁,那就是包拯。
看到这里您可能不服气了,包拯忠君爱国,还替赵祯除掉了刘太后,怎么可能会谋朝篡位?这您就不懂了,赵祯知道包拯的脾气,可他却不懂公孙策的心思。公孙策太厉害,这从他的文章中就可以看出来。他曾暗中派人去调查公孙策的家族,虽然只是制扇世家,但古人早就说过:治大国如烹小鲜,表面上公孙策只是文弱书生一个,但赵祯看得出,他并非池中之物。公孙策与包拯交好,一个有实力,一个有民心,着实是对皇位一个巨大的威胁。况且,据探子回报说,公孙策,似乎和庞统有点交情。
顿时赵祯手中上好的白瓷杯就摔在地上,碎了。一地雪白的碎片,映着赵祯苍白的脸。这下好了,连军权都有了,公孙策,更不能留了。
正巧这时张知出现了。张知的文章只能说是中上水准,但架不住他出现的时候实在是太好了。张家有钱,有钱到能够收买皇上身边的太监,请他帮自己美言。赵祯无意中发现小郭子近来有点不对劲,一逼问才知道原来还有张知这茬,正好顺水推舟,给了张家一个天大的人情。这些是包拯不知道的。
包拯只知道皇上最近有点奇怪,常常眉头紧锁。按理说边关无战事皇上该是十分舒心的,可自从恩科以来,只能用一个词来表达:不对劲。实在是不对劲。只能说是圣心难测罢。
其实我们也不能怪赵祯脑补太多,为君者,自然是要有别人没有的警觉之心,要不,也不可能会在步步为营的宫中安全活到现在。但是,上位者也要有颗宽容之心。宰相肚里能撑船,何况是君王。可惜的是,赵祯太年轻,还没得出经验和教训。等到数年后公孙策辞官,庞统卸甲,他才真正明白这一真谛,虽然一切已经太晚了。
赵祯听到公孙策的对答,心中一凛,这下,就算是再不情愿,也不得不承认公孙策的才华了。当下下旨:封公孙策为朝元,授庶吉士。
庶吉士,虽然不很理想,但总比九品知县好。公孙策当场谢恩,态度也很是诚恳。
赵祯忽然觉得很无趣,感觉自己是一拳打在了棉花上,心中说不出的别扭,看公孙策的眼神更奇怪了。他忽然觉得,虽然自己算是让了步,但这公孙策,似乎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讨厌。
所以说,最难猜懂帝王心,即使只是一个刚刚成长的小皇帝。
作者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