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少年包青天同人)[少年包青天]世间事(庞策)

分卷阅读3

海棠书屋备用网站
    那厢庞统也想,把玉收下便好,至于公孙策走不走,那是明天的事,明天再想个借口挽留吧。我们的庞大公子十分自信自己能把公孙策留住。

    当下两人心思各异,面上却言笑晏晏,各自就寝去了不提。

    作者有话要说:

    ☆、第四章

    没想到,第二日,客栈便来了个不速之客。严格的说,此客是负荆请罪来了。

    看到这,您应该明白了,来者,正是错抓公孙策的展昭。

    这时的展昭还没和包拯公孙策两人组成大宋第一侦探团,也没学会包拯的故弄玄虚和公孙策的显摆卖弄,仍然是个纯良的小和尚。他自知昨日错怪了也得罪了公孙策,就特地来这里向公孙策赔礼道歉。

    展昭觉也没睡好,一大早就到了,打听到了公孙策所在的房间却怎么也不敢上去。公孙策昨日那张嘴伶牙俐齿,什么词都敢往外崩,他一想到就头疼。

    阿弥陀佛,师父说过,读书人是最讲理的,怎么自己碰上的,却是这么个难伺候的主?

    早知道自己就不多管闲事帮助衙门抓那什么白衣大盗了,人没抓到不成,还惹了一身腥。这穿白衣的,还真不是什么好人!

    直到几年后展昭认识了另外一个穿白衣服的人,更加佩服自己有先见之明,可惜,到那时再后悔也迟了。当然这都是后话这里就不提了。

    先说说眼下,话说这公孙策有个读书人的臭毛病,每日起床后先洗手写字,读上几句之乎者也才用早膳,因此展昭足足等了两个时辰,才把背着一个包袱的公孙策盼下来了。

    见正主来了,展昭顿时一个激灵,也不瞌睡了,一个健步冲到公孙策面前,低头敛首:“这位公子,昨天真是对不住了,小僧在这里向您道歉。您若是想出气,打我骂我都可以,我保证不还手!”

    经过了一晚上,公孙策气也消了大半,又见这小和尚如此懂事恭敬,心中残余的恼怒也算是全没了,因此便和蔼的对展昭说:“小师父,你也是抓贼心切,我能理解。昨天呢,你也没对我造成太大的伤害,这事呢,我也就不追究了。你请回吧。”

    展昭摸了摸脑袋,心中充满疑惑:怎么昨天那么厉害的一个人,今个儿就变了个样子?果然师父的话还是对的,读书人,翻脸比翻书还快。

    算了算了,反正自己也道过歉,而且对方也原谅自己了,还是趁早离开这地方,说实在的,他现在看见白衣服就有点瘆的慌。

    没等展昭离开,庞统就急冲冲地下来了。昨夜听说公孙策要离开,一向好睡的庞大公子竟然失眠了!他在床上翻来覆去,一闭眼满脑子都是公孙策,直到天快亮了自己才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当然这件事庞统一直没让公孙策知道,若是这只狐狸知道了,还不定怎么嘲笑自己,顺便炫耀一下自己的人格魅力。

    庞统是谁?他可是日后闻名九州的飞星将军,那眼睛可是特别的贼,他下楼时扫了一眼大堂,见有个小和尚正往门外走,当下心中明了,这大概就是昨天误会公孙策的那个人了。见到他,他便心生一计,知道怎么留住公孙策了。

    说实在的,庞统对展昭确实没什么好印象,要不是因为他,公孙策也不会说要离开,可是没办法,要留下公孙策,还是得靠他。庞统只好提高音量,说:“前面这位小师父请留步。”

    展昭听到好像有人在叫他,脚下一顿,疑惑的转过身,寻找那声音的源地。

    这是庞统与展昭的第一次会面,两人都各自对对方充满好奇,上下打量。

    庞统见展昭年龄不大,且还是个和尚,但生得十分俊朗,观其身形,是练武的人无疑。而他手里拿着,似乎是……

    展昭也在观察庞统,他见此人身长八尺,剑眉星目,衣着讲究却不奢华,嘴角边浮着一丝若隐若现的笑,眼里却丝毫没有笑意,相反的,他的眼神很可怕,像是一匹狼。直觉告诉他,这个人,惹不得。

    两个人就这么对视着,谁也不说话,还是一旁的公孙策打破了僵局:“你们两个,认识?”不知为什么,看到他两在一起,公孙策有种莫名的违和感。明明两人都属武人,但却拥有不同的气质,一个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形象,另一个,却是亦正亦邪玩世不恭的态度。

    庞统哈哈一笑:“不认识,只是在下一见这小兄弟便感到十分亲切,故想结识。怎么,公孙公子认识他?”

    公孙策何等精明,也猜到是庞统明白自己和这小和尚的恩怨,故打着结识朋友的旗号以图留下自己。于是他微微一笑,不承认也不否认,他倒要看看庞统是想怎么说服自己。

    唯有展昭傻乎乎的,真以为庞统是英雄惺惺相惜,于是他高兴说:“阿弥陀佛。承蒙公子厚爱,小僧十分荣幸。”

    本来庞统只是想以展昭为借口让公孙策留下,但看到展昭后却是真心想要交这个朋友了,至于原因,却是为了展昭手里的这把剑:“可不知,小师父手中的剑,是否是江湖上失踪已久的巨阙?”

    公孙策闻言一惊,巨阙,这小和尚拿着的居然是巨阙!他虽为读书人,但也知道这江湖上盛传的四大名剑:龙彩、流光、画影和巨阙。据传龙彩剑藏于大内,流光剑现为武林名教天湖门镇门之宝,画影剑据说流落在陷空岛,而这巨阙十几年前就消失于江湖,没想到今日重现于扬州,这小和尚到底是什么来头?

    庞统的话惊的不只是公孙策,就连在一旁吃饭的几个江湖人,一听此言,个个转过头来盯着展昭。见大家都盯着自己,展昭十分不自在,想了想,提议道:“不如我们换个地方说话。”

    庞统没意见,他向小二要了见雅间,右手向前一伸,做了个请的动作,公孙策哼了一声,却是也进屋了。

    待众人坐定,展昭这才慢慢说道:“这剑,确实是巨阙。”

    庞策二人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震惊。又听展昭道:“小僧法号戒色,俗名展昭,不知二位如何称呼?”

    庞统见展昭落落大方,丝毫没有身怀神器的自傲与不安,倒是十分佩服,双手抱拳,也说:“在下姓庞,在家排行老大,故名庞大。”

    公孙策也不忸怩,合扇拱手说:“在下复姓公孙,单名一个策字。”说罢,还白了庞统一眼,似乎在说:人家小师父以诚信相待,你却以化名报之,真为你感到丢脸。

    没料到庞统被公孙策这么一白,整个人都酥了。什么叫媚眼如丝,庞统以前不知道,今天总算是见识到了。在庞统看来,公孙策的眼神不仅不犀利,相反的还带着几分春意,就像是含着江南的水色,让人欲罢不能。

    公孙策见庞统反而色眯眯地看着自己,冷哼了一声,也不理他,歪头去看展昭:“听戒色大师的口音,似乎是京城人士。”

    展昭也不隐瞒,笑嘻嘻的说:“小僧正是京城大相国寺的俗家弟子。”

    “那不知大师此番来江南,却又是为了何事?”庞统快人快语,最烦读书人说说迂迂回回,一句话三个陷阱。

    展昭倒也不计较,认真解释了起来:“此次下江南,却是为了迎接高丽开国寺的高僧来访我大宋。”

    庞统在离京之前对这一事也略有所闻,但自己虽为太师之子,却一向不喜官家佛家之事,对此事也只是耳闻而已。听展昭这么一说,倒是对他另眼相待。毕竟,能成为代表大宋国寺相国寺的人,绝对不简单。

    公孙策却不懂了,提问道:“这高丽可是在东北边,大师怎的往南走?”

    这回却是庞统解释了:“除了相国寺外,高丽开国寺还受到苏州承天寺住持的邀请前去苏州做客,我想戒色大师便是去苏州迎接开国寺高僧。”

    展昭笑了笑:“正是。小僧以为我寺迎接高丽高僧这件事,只有我寺子弟和官府中人知晓。没想到庞公子倒是对此事清楚的很。”

    公孙策一惊,看向庞统,脸上带着复杂的情绪。

    庞统苦笑,看来自己这身份,公孙策是猜到一二了。不由咳嗽两声,试图转移话题:“没想到这巨阙宝剑就藏在相国寺之中,看来江湖传闻巨阙已毁的谣言却是不能信的。”

    展昭也不计较,仍然是笑眯眯的解释道:“庞公子这句话却是说错了。这巨阙可不是在相国寺中的,半个月前小僧经过应天府的一座山,见天有异象,似有虎啸之声,便上前打听。听当地人说这山本不叫虎啸山,但十几年前忽然有一天山里传来阵阵虎啸,天色也变得十分奇怪,一会儿红一会儿紫的,当地人以为是老虎精作怪便不敢靠近。小僧也没有什么特长,就是这胆子特别大,便独自前去山中探索,没想到却在一个山洞中发现了这巨阙剑。”

    听了展昭的话,公孙策也暂时将庞统的身份放在一边,急忙忙地问道:“可是应天府的虎啸山?”

    “公孙公子如何得知?”展昭奇怪。

    “年前我家家丁去京城 ,经过的,便是这虎啸山,”公孙策顿了顿,见庞统和展昭都认真地听自己说话,十分满意,接着说:“我听家丁说过这虎啸山的异象,当时也心生好奇。没想到,原因却是在这巨阙剑上。都说这宝剑配英雄,如今展兄弟拥有这把宝剑,也不算辱没了它。”

    不知不觉,公孙策放下了对展昭的成见,连称呼都变了。公孙策自己没发现这点,庞统却发现了。他皱了皱眉,没说什么,心里却有点酸溜溜的:这小和尚和你才认识不到一天,就开始称兄道弟,而本公子与你公孙策这段时间算是朝夕相处,见了面还是‘庞公子、庞公子’的。公孙策啊公孙策,难道我就这么不受你待见?

    公孙策不知庞统的心思,他就觉得,这小师父与自己特别投缘,在他的身上自己有一种熟悉感,就像是自己对包拯那样的。

    想到包拯,公孙策不觉在心里叹气:包拯,你一定想不到我认识了谁。

    心想着,公孙策看了一眼庞统,没想到庞统也在看他,庞统见公孙策在看自己,一举酒杯,朝公孙策一敬,做了个口型:庞统。

    公孙策一笑,也举杯,同样回敬了个口型:失敬。

    作者有话要说:

    ☆、第五章

    你道此时庞统还没出名,公孙策又没去过京城,他是怎么知道庞统的。说起来,公孙策还是从包拯那里听说庞统的。

    那时包拯还在京中,却常常与公孙策写信往来,信中多谈国家大事,说国家羸弱,朝廷内皇上年幼,太后垂帘,太师□□;边境外有西夏辽高丽虎视眈眈,却没有一员猛将能够率领大宋走向胜利。说朝廷内官官相护,盘根错节,官员子弟大多学无所成,成天为非作歹,横行霸道。又说庞太师家的大公子却和一般纨绔不同,此人心似有鸿鹄,可惜父亲却是庞太师,若不行正道,说不定会造成庞氏父子只手遮天的情况

    不得不说包拯真不愧为大宋第一聪明人,不仅眼光独到,对人的判断也很是精准。虽然日后庞统不似父亲一般以文从政,却手握重兵,异姓称王。但他有一点判断错了,虽然庞氏父子一个控制内政,一个掌管兵权,却并没有想旁人想的一样挟天子以令天下。相反的,庞统的出现,反而令庞太师有所收敛。

    话再说回来,公孙策、庞统、展昭这一顿饭吃的算是宾主尽欢,然而吃饭了,曲终人散了,庞统不得不再次面对一个严峻的问题:公孙策要走了。他本想以展昭之事告诫公孙策江湖险恶,若没自己在旁边,不定哪天就出事了。如今见展昭确是君子般的人物,也不好啊开口了。看来,还要另做打算。

    但他庞统是谁啊?他可是大宋朝和包拯不相上下的人物,而且他还比包拯多了一个特点,那就是淡定。泰山崩于前而面色不惊,说的就是他庞统。除了偶尔会在公孙策的事上慌乱,但,那也只是偶尔,不是吗?只听他淡淡地说:“这高丽的高僧,可不是个寻常能见的人物。不知戒色大师可否带我们兄弟俩去开开眼界?”

    瞧这话说的多好,我们兄弟俩,说的那是情意绵绵情深意长的的。若是展昭答应了,公孙策想要拒绝,也碍于面子而不好开口了。

    那展昭也是个热心肠,他心下一想,反正师父也没说过况且那高僧到京城后也要四处讲道,能见着他的人多着呢,先带自己刚刚结识的两个兄弟去看看又能如何呢。于是他一口答应:“当然当然。路上有二位同行,小僧也是十分欢喜。”

    公孙策听了庞统的话,在心里大大翻了个白眼,口中却十分热切地说:“那就多谢戒色大师了。我们兄弟可真是感激不尽。”最后一句话,公孙策几乎是咬着牙说出的。

    其实公孙策心里也是挺想去看那什么高丽高僧的,虽然读书人多信道,但他对佛教并不排斥。况且自己的师父,包拯的母亲包大娘信佛,公孙策自幼在包大娘身边学医,对佛教也是有几分好感的。

    “既然如此,那小僧便去安排安排。请两位明日午时于城东五里亭等候。”展昭一合掌,告辞了。

    “这小和尚也真是有趣,我们也不吃他的也不穿他的,只是同行而已,有什么需要安排的?”公孙策奇道。

    “你别看他现在只是一个人行动,在他下榻的地方,一定有大队人马在等候。相国寺是国寺,高丽开国寺也是国寺,两国国寺相交,我大宋可是□□上国,没有点排场怎么行。你别看展小师父只是说给我们安排安排,可这安排之事,也是讲究的很。没点地位的,还真做不来。看来这和尚还真是不简单。”虽自幼不喜官场之道,但耳濡目染多了,庞统也算是深谙这其中的规则。之前看展昭手执巨阙,只想是他武艺高强罢了,如今看来,这展昭,在其他方面的能力也不弱。

    “原来还有这样的道理,怪不得……”公孙策若有所思,怪不得包拯的仕途似乎很不顺,若不是有皇上护着他,这个心思耿直的人怕是早就……

    “怪不得什么?”

    “怪不得……没什么!”公孙策回过神来,“倒是你,庞统庞大公子,你可一直没对我说实话啊!兄弟之间,难道不应该坦诚相待?”兄弟二字,公孙策咬的特别重。

    庞统微微一笑,倒是十分坦然:“我说我姓庞,排行老大,这可不是大大的实话吗?至于庞大这个名字,江湖人混叫而已,也算是个真的吧。”

    “你……你强词夺理!”公孙策没想到庞统会这么无耻,原以为庞统和一般的纨绔不同,没想到却也是一样的无赖。

    “此言差矣。”庞统打开公孙策赠送的扇子,轻轻摇着:“这叫人在江湖,不可不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