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三国同人)[三国]魏倾天下英才劫

分卷阅读20

海棠书屋备用网站
    他目瞪口呆,因为这一回他终于听清——

    “切记已经发生的事不会改变,无论你接受与否,都还是会发生。重复多少次,结局依然如此。我若不测,曹家兄长之位托付于你,我甚安心。只是于你,我愧疚难当,只恨未能终结乱世!”

    他转过头视线仍然不愿放开,看清那熟悉的身影在视野中越来越小,他拼尽全身力气放声喊道:“阿兄——”

    是谁?

    “爹为何要四处征战?”

    “阿兄不明白,我就更不明白啦。”

    “除了眼前的纷乱世间,根据史书中记载也曾有过太平盛世,几十年都平平稳稳没有战事,我总在想,为何丕儿不能生于那种年代。”

    是谁熟练地拍去甲胄上的尘土?

    又是谁小心翼翼地捧着盔帽,一遍又一遍把玩着上面的盔翎?

    “丕儿,我知道了!”

    “打仗又苦又累,死死伤伤,阿兄快说,究竟是为了什么?”

    曹昂蹲下不慌不忙地捡了根树枝,在地上画了个圈。

    “这是何意?”

    “遏制天下之乱,江山一统。”

    曹丕清澈的眼神闪动,认真地听着,曹昂继续说:“我曾质疑父亲为何参与战乱,而在屡次征战中已渐渐明了——与其等别人结束乱世,不如由自己尽快地翦除乱党!以战止战或许不是最好的办法,这却是我唯一的捷径!如若可以,让你的眼不见杀戮,让你的手不沾血腥,为兄真的什么事都肯做!”

    正想着不知道他是否听得懂,曹昂突然就被抱住了。

    非同一般的拥抱。

    宛如经历九死一生,才能彼此相遇的抱法,紧致到令人窒息。

    “怎么了,丕儿?”曹昂吃惊地问。

    “阿兄,阿兄,”他无不贪恋地唤着,“你的路就是我的路。”

    唤得欣喜无比,说得哀伤至极。

    ☆、鸿信对语

    建安五年,曹操发兵与袁绍军队相持于官渡。

    记得上回给曹操写信时,还是刚在官渡扎营。官渡地处鸿沟上游,濒临汴水,是敌兵入侵许都的必经之地。集中兵力扼守要隘,以逸待劳的部署是早就商量好的,等待时机后发制人需要沉得住气。荀彧没什么可说的,只是告诉他丕公子的高热已退,许都一切安好。

    相比之下,曹操的回信显得异常精彩。袁绍兵构筑楼橹,以高处对准我营放箭。于是,我军不甘示弱,制作抛石块的霹雳战车,向准对面的楼橹施以重击。然后,袁绍的部下又想出了新花样,掘地道企图偷袭。你挖我也会挖啊,我军便以挖长堑抗衡,又一次粉碎了袁绍兵的计谋。

    荀彧看着看着不禁笑起来,这段子简直比说书的描述还要有趣几分。

    在战事中寻觅乐子,雄心壮志不忘闲情雅趣,有时是好事,有时却反之。眼前的这场仗比的根本不是雄心,双方较量的是耐心和时机,又真有多少乐趣可言,这样下去曹操是否还能继续坚持?

    荀彧没有回信。曹操对这一战的冷静与坚忍才是他最想要看到的东西。

    想来衣带诏事发后,名单上的人除刘备尚未捕获外皆被诛了三族。当时曹操与皇上当面对质,他自然也一同前去,替皇上答话解围。只是皇上还欲保董贵人,荀彧唯有默叹。

    而今天,被皇上突然召见,荀彧的心情不免有些沉重。

    皇上颓然而坐,面无表情,眼神空乏。

    荀彧跪拜在地,他才迟疑道:“免礼!”

    “突召臣,不知陛下有何要事?”

    等了半晌,皇上才缓缓道:“爱卿,据说袁绍兵力甚强,你说这次曹司空……能打赢吗?”

    “陛下无须多虑,我军誓死坚守要隘关卡,曹司空领兵有方,机动善战,定能降服乱党,保全大汉。”

    荀彧心里猜不准,刚经历衣带诏的打击,皇上站在此战的哪一边,究竟是希望曹操得胜还是战败呢?若是曹操得胜,皇上继续做他的傀儡皇帝。如果曹操战败,皇上落入袁绍手中,境遇难以推测,只是绝不会受到比当下更好的待遇。

    荀彧明白不代表皇上能想得到,于是斟酌着词句欲告诉他。

    皇上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慢慢呼出。

    “那么……朕就放心了。有劳爱卿。朕将每三天向祭坛祈福一次,以佑我军。”

    他原来已明白。

    深陷于生死利害的漩涡中,皇上无奈地成长。由一个必须接受傀儡命运的人,成长为一具没有灵魂的真正傀儡。

    荀彧的心似被早春的寒风刮过,清冷彻骨。

    他出了皇宫,去探访刚刚归来的陈群,那边也完全没有好消息。

    然后,他转去司空府,路过熟悉的雨亭,却不闻相谈的闲话,路过熟悉的石桌,却不见对弈的身影。

    经下人们询问,他才如梦初醒,他要找的人正在官渡的战场上,正在引领两万兵马对抗袁绍的十一万大军。

    而自己为何而来?

    葱葱郁郁的草木,眼下皆是一片枯颓。

    曹操把酒言欢时那么生机盎然的庭院,竟会寂寥至此。

    荀彧垂下视线,不经意地瞧见自泥土里冒出的短短嫩芽,无畏寒风,稚然却坚挺。

    哪有时间伤感,此役适才进入关键,要做的事正尚多,不是吗?

    转眼三个月已逝,无论再好的谋略若经不起时间的磨砺,亦是无用。荀彧估算着兵粮快撑不住了,不出所料,没几天曹操的信便到了。

    “文若:

    虽未得回信,但因形势我不得不发此信。

    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如今袁绍不得攻入许都,全因我军坚守官渡。不瞒你说,早已呈现兵少粮缺士卒疲乏的劣势。

    兵粮之事——文若你应该已知晓——我已设计掩盖以稳定军心,只是自己也不知还能拖延几天。

    昨日得报缴获私通袁绍的密函。吾甚是为此头痛,暂且搁置,尚未处理此事。

    若官渡一破,我军就将失去据点,恐袁绍十一万大军直捣许都,所以近几天日思夜想,是否当在袁绍攻入前先班师回许都坚守会更好点?

    急切盼复。

    孟德”

    荀彧来回看了三遍,不由嘴角上扬。

    经过这些日子的磨练,曹操果然变化不小!

    如果是之前的曹操,他定会把如何设计解决兵粮之事娓娓道来,而今仅仅一言蔽之。

    发现部下私通敌军,看似曹操并未处理,其实暂且搁置不去处理却已经是此时对这件事最佳的处置方法。

    而至于是否要班师许都,其实曹操的心中想必并不是没有答案。

    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袁绍兵力甚广,却并没有十倍于曹操,理应攻打。僵持数日并未攻打,早已失去先机,这便已是曹操的胜。想当年楚汉之争,刘邦和项羽之间也是没有人愿先退兵,势强势屈的关键就在这一步。袁绍发兵已近半年,至官渡后未能前进半步,相信制胜的时机将不期而至。重大的局势转变料想就在眼前,千万不可错失良机。

    曹操却未自己道出。兴许是对这答案缺乏信心,兴许只是……逼着荀彧回信吧。

    荀彧已见曹操的冷静与坚忍,决定信尾适当地给些甜头——

    “司空府庭院的石桌上,我已摆好上次的残局,待自官渡得胜归来后,你我再续。”

    欲送出的信笺被握在荀令君的手中,静静地被染上其特有的香气。

    ☆、天妒英才(上)

    (上)

    南山先生不在府中。

    陈群自然知晓先生的喜好,后山竹林间的湖畔处,满头银发的老者正默然垂钓,似与山林野景融成一体,宛若一幅墨画。

    接近时刻意放轻脚步,却仍旧惊扰了湖中敏锐的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