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明朝大红人

第43章 满城风雨

海棠书屋备用网站
    赶着牛车回郑家庄的路上,郑封和郑同父子满肚子郁闷。这桩案子明明自己占理,可是只因为囊中羞涩,县尊竟然判一个证据不足,竟然择期再判。
    倒不是拿不出那五两银子,郑封从外面带回数百两银子,完全可以付给他们买一个公平,买一个顺心。可乡下人拮据习惯了,一下子拿那么多钱送给别人,等于从身上剜下一块肉来,万分舍不得。
    另外,郑辫是认死理的人,认定自己占理,杨三刀千人唾万人骂,县尊大人不会不秉公执法,与郑同父子商量:这笔钱,死也不拿出来。
    郑同父子也同意这样办,就是有钱也不送给他们这些贪官,看他们怎么办。
    回到郑家庄,许多村民围在郑封家的篱笆墙外,大家头抵头正在议论纷纷。有人在打听郑封在外三年都干些什么,有人打听杨三刀的案情,也有人纯粹是看热闹的。
    看到父子四人回来,大家立刻轰地围到马车前面,问什么的都有,但大多人都问杨三刀去哪里了。
    跳下马车,郑辫和乡亲们挥手打招呼:“大家好啊,谢谢大家的关心。我们已将杨三刀送往县衙,县尊大人将他关押起来,准备择日再判。”
    “为什么择日再判?”
    “案情不清楚吗?”
    “是不是没有官老爷送礼,被赶回来了?”
    “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啊。”
    “看你说的,杨三刀还能逍遥法外?”
    “……”
    听到“择日再判”四个字,大家放飞想像力,一时之间,七嘴八舌说什么的都有。
    大家问得急了,郑辫苦涩一笑:“实不相瞒,还真被大家说对了。我们去的时候没有带钱,县尊大人以此为借口,说案情不清,证据不足,需要择日再判。择日就择日吧,虽然这笔钱不算多,只有三五两,但这笔钱我们一分也不会掏,我们倒要看看,他们究竟会搞出什么明堂。”
    “不要和县尊大人对着干,胳膊拧不过大腿。”
    “既然他要,就给他呗,要的又不多。”
    “杨三刀不是东西,要是他放回来,一定会找你们父子麻烦的。”
    “就是就是,打蛇就要打七寸,要整就整死他,让他反应过来,最终吃亏的还是你们父子。”
    村民们几乎众口一词,都怂恿郑辫掏那三五两银子,买一个平安,买一个不吃亏。
    但郑辫和郑同父子在回来的路上商量好的,宁折不弯,打死也不会出这笔钱。大家看劝不了他们,各自摇着头渐渐散开了。
    不到半日时间,在外流浪三年的郑封郑颜回来了,是杨三刀拐卖的他们,如今杨三刀已经送往县衙关押起来,县尊大人说择日再判等几件事,犹如插上翅膀,在郑家庄传得人尽皆知。
    有人感叹郑辫做事太固执,不会变通,竟然和县尊大人对着干,不会有好结果的。有人感叹杨三刀就是害群之马,竟然拐卖本村的孩子,真是丧尽天良。也有人感叹这世道越来越黑暗,明明占理的事情,还要掏钱买公平,大明朝已不是适合好人居住的地方了。
    回到家,郑绳拉着郑辫问情况,郑辫又将情况讲述一遍。郑绳头摇成波浪鼓,也不支持郑辫花钱买公道。他认为自己一方占理,走遍天下都不怕,不行就进京告御状,请皇帝老儿给个公正的结果。
    王氏是一个女人,天生怕事,听丈夫讲完案情,心里没来由地担心,便弱弱地说:“县尊大人只要三五两,这笔钱也不算多。我们与郑同家共同承担,每家只用出一两到二两,实在不行的话,我们就出了这笔钱吧。只要我们能打赢这个官司,将杨三正法就行,我们可是惹不起他,他人太坏了。”
    站在一旁的郑封很久都没有说话,因为这些事情都是大人在办,轮不到他插嘴,他也不想插嘴。现在听母亲这样说,似乎自己一行人绑了杨三刀犯了天大的错似的。
    郑封道:“我支持爷爷和爸爸的决定,这笔钱我们一分也不出。看县尊大人会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只要他敢干贪赃枉法之事,只要他敢不秉公执法,我们一定要给他些颜色看看。
    至于杨三刀,坏事做尽,人人唾骂,他早就该伏法了。我们人人都想坏人伏法,但人人都不愿意动手,这天下还是好人的天下吗?绝不能放纵那些乌烟瘴气的行为。”
    王氏担心称道:“说什么大话,你能拿县尊大人如何?”
    郑辫道:“封儿说得对,我支持封儿。这笔钱并不多,我们现在的家底厚了,虽然能拿出来,但就是不给他,绝不能滋长他们违法收贿之风。”
    见丈夫也这样说,王氏无奈叹气,不再说什么,抱着两岁的郑毅走开了。
    ……
    杨三刀的父亲老杨头得知儿子被送往县衙的消息,唬得一屁股坐在地上,很久都没有爬起来。后来,在别人的搀扶下,他才坐在门槛上捶足顿胸号陶大哭起来。
    老杨头是个老实的泥水匠人,连续生了五个女儿,终于在四十五岁这一年生下了儿子,给他起名杨三刀:菜刀,铡刀,瓦刀,样样在行。
    因为家中只有他这一棵独苗,老杨老俩口对儿子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可谓是宠他宠到天上去了。所以,杨三刀这半辈子正事没学到手,游手好闲却学了一个精通。
    为此,老杨头没少与杨三刀生气,可儿子就是不改,他拿儿子没办法,每天只是长嘘短叹,提心吊胆。怕什么来什么,杨三刀竟然在三年前拐卖了同村的孩子,关键是,如今孩子们回来了,当场指证他,还将他绑到县衙去。
    县衙岂是普通人去的地方?那地方吃人不吐骨,富人进去也要变成穷人,何况是他们这种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心里虽然将杨三刀恨之入骨,但恨归恨,儿子惹出了事儿,谁帮他擦屁股?还不是他这年龄老迈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