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我在老家开农家乐的那些年

分卷阅读226

海棠书屋备用网站
    “我们都是从外面回来,给家里帮帮忙,减轻负担,也让老人不用那么忙。”

    …………

    游客们对于这个感触还是挺大的,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他们想要去购买哪些特色小吃,不用排队等太久。有手脚麻利的年轻人,许多人不需要再用现金支付,找钱也耽误了不少时间,手机支付更方便快捷,而且他们在购买的时候,还能拍摄好看的视频,毕竟这年头年轻人能手法熟练的做各种怀旧小吃,还是挺特别的。

    有的小吃手速快起来,那场面就跟带特效一样富有震撼力,吸引了不少游客围观。

    有了这些年轻人的加入,这一天云水村挺热闹的,游客们津津有味的看着这些年轻人大展拳脚,像是看戏法似的,回去之后,不光在云水村app的论坛上发各种动态图,短视频,还对这个话题展开了讨论。

    至于那些回来,还保持着围观状态的年轻人他们,在发现李磊等人似乎是打定主意留在云水村后还挺意外的。

    他们是知道李磊去找了沈潇云,只是没想到这么快就打定主意了,不过这跟当初他们在群里聊的在网上开店似乎有点不同啊。

    看着李磊那几家生意火爆,在云水村app论坛,还有一些社交视频网站上发的,带动了不少点击量和留言,他们看着也跟着眼热了起来。

    似乎还挺受欢迎的啊。

    这些常见的小吃,他们也是能做的啊,对于他们而言,真的没什么难度。大家都是从会走路开始就能干各种农活,做饭炒菜对于他们而言,是非常基础的,那个时候大人都在忙着干农活,小孩子就负责在家里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等等。

    李磊他们能行,他们也行啊。

    又不难。

    本来还想回城里上班的年轻人,看到李磊他们把各自家里生意带动起来,在网络上还引起了不少的热度,有种网红要打卡的节奏,这些年轻人心思也跟着活跃起来了。

    这个东西有人带头,其他人看到了好处,也不由自主的跟风。

    这事大家也没私聊,告诉其他人,说自己不打算回去了,打算留在云水村,彼此之间还是有点小私心,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有时候默契这种东西真的是一件非常玄乎的事情。

    比如,在李磊他们经营自家小吃店第二天,同一批回村的二十多位年轻人在第二天都把自己收拾的好好的,穿戴整齐,站在了自家售卖小吃的柜台前,经营起了自家各种小吃。

    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大家都跟打擂台似的,恨不得把村里游客都给吸引过来。

    虽然村里游客数量有限,可这些游客每天都有新的游客进进出出,又有其他的游客离开,每天都有不同的新面孔到来,购买的能力还是非常的惊人的。

    而且李磊他们自己出点子,动脑子,临时也做了一些包装,像那些麻花,核桃饼干,用牛皮纸包装成包裹的样子,用搓的很细的草绳进行十字捆扎,打出很好看的绳结,并在游客排队购买,或者拍视频的时候跟游客推销一下自家小吃。

    “这些都是包装好的,这个天气可以储存一个星期是没问题的,大家要是喜欢的话,可以买一点带回家,给家里人尝尝。”李磊倒也没有一个劲的推销,偶尔提上一句,避免游客听多了厌烦。

    第181章 那家小吃最好吃啊

    “现金支付一百八十九, 手机支付四百六十五,这是今天卖油馓子的收入……”在下午五点多后, 农家乐食堂那边开饭了, 村里这些小吃也相继的关门不营业了。

    这是云水村这边一直一来营业模式,村里老人以前吃完晚饭后,就开始洗漱, 早早的入睡,至于晚上,根本就不会开张。

    而现在,有了成年学校的开办,村里的老人在吃完晚饭后就急冲冲的往学校那边走去, 更是没有心思经营自家小吃店的生意了。

    在他们看来,只要自己家在这边, 每天都会有游客上门买东西, 也不用担心没有人来买。而李磊等人在尝到了自己经营自家小吃店生意的甜头后,发现购买自家小吃的游客比想象中的要多,除去吃饭点人一下子没了,其他时间里, 陆陆续续的会有游客过来购买。

    不少游客过来围观,购买的人是络绎不绝, 虽然这些麻花, 油散子,核桃饼这些东西都是零碎的小钱,一块, 两块,五块等等,可积少成多,因为便宜,游客们真的不缺这几块钱,购买的人真的不少,这一天下来,李磊在午饭的时候,还休息了将近两个小时,差不多五点就收工了。

    一天下来,这收入有六百多块的收入。

    扣除成本,纯利润也非常不错。

    因为有了李磊揽下这活儿,本来炸油馓子擀面和面需要两个人,收钱,找钱,给客人打包,这也需要一个人,平均要三个人留在家里,而今只需要他跟奶奶在家就行。

    就像沈潇云说的那样,匀出来的劳动力可以干更多的农活,家里老人又下田种地去了,他们去打理庄稼。

    这些田地里的庄稼其实也非常的娇气,必须要人精心照料,时常有人打理,偷懒多了,田地里长出杂草,等到收获的时候,收成也不好。

    李磊在上午十点多的时候,那会儿还有点慌,有点搞不清楚,怎么才十点多,本来还在村里到处闲逛的游客怎么一下子就不见了。

    热热闹闹的村子一下子就跟空了似的。

    非常的神奇。

    “大家都去吃饭了,食堂那边十一点开饭,他们早早就去排队,不早点去没位置坐。”奶奶对此一点都不稀奇,甚至还让李磊吃完饭去睡一个午觉。

    不是吧。

    有这么的夸张吗?

    他是知道家乡的饭菜可口,味道好,比外面的饭菜确实好吃很多,可每个村不都是这样吗?而且这还是一下子人去楼空,本来还人满为患,跟逛街似的游客唰的一下子都走光了,这默契的程度让李磊咂舌不已。

    第一天经营自家小吃的李磊哪有心情睡午睡,他就蹲守看着摊位,然后趁着每人玩了快两个小时手机……

    奶奶说的对,真的应该去午睡,因为真的没有游客来啊。

    “游客要午睡啊,不来也挺好的,你没回来,我跟你爷爷就趁着中午这段时间多揉一些面团,多炸一点麻花和馓子,不然真的做不动。现在磊子回来,我轻松多了,之前我还收到了负面评价,那几天睡觉都不睡不着,心里难受啊……”

    听着奶奶唠叨,李磊也是心疼的不行,只能连连安慰,这种事不管谁遇到都非常的气愤。

    然后下午陆陆续续又有游客来,不到五点奶奶就催着收摊,李磊还有点茫然和无措。

    “这么早啊,晚上不卖了吗?”这天都还没黑,要是一直经营,可以经营到晚上十点都没问题啊。

    “不卖了,大家都要休息,明天还要干活呢。潇潇说了,要劳逸结合,赚钱的机会很多,不急于一时,慢慢来,不能太劳累。”看李磊有点傻傻的,他奶奶把那些面粉,筛子,擀面杖都给收起来。

    这也太早了点吧。

    难道以后每天就经营这么几个小时?

    这也太轻松了吧,对于李磊来说,这一天的工作量真的太少了,门铺就是自己的家里,早点晚点都没事,而且那么早就提前放工了,这在哪里都找不到这样的好事啊。

    这一天下来,真正营业时间也就六七个小时,可以说非常的短暂了,然而这么短的时间里,还有不菲的收入,这让李磊极为满意。

    自家营业,不需要门面费,也不需要水电费,水可以从自家的水井里面打,电费几乎是用不上的,更不需要房租这些。而且空闲的时间很多,如果以后天天在家里,早上早点起来帮家里干点农活,等吃了早饭再开店完全不耽误生意,中午那段时间也能找点活干,吃了晚饭,还能再做一些其他事情。

    比如以后卖一些精包装的小吃,就可以在每天收工后自己在家里捣鼓,等第二天卖给过来游玩的游客,完全不用担心时间太仓促。

    如果每天都有这样的收入,这一个月下来,光是卖各种小吃食差不多两万的收入,扣除成本和人工费,那也是盈利满钵。

    可以尝试真空包装,和精包装,走价格稍微高端一点的路线,游客可以以礼盒的方式购买,这样每天的收入估计会更多。

    把这一天的收入核对好以后,李磊开始给自家售卖的各种面点小吃的包装设计这事操心了,既然打定主意了,就好好的干。

    这一天下来,不管李磊家里生意不错,收入不菲,其他几家有年轻人的带动,不管是制作小吃的速度快了,售卖进度也加快,这一天下来盈利润也非常的可观。

    这钱比想象中的好赚啊。

    他们在心里感叹,之前还有点看不上这种每次一块,两块,甚至是五毛钱的收入,可买的的人多,游客们觉得便宜又实惠,买这种小吃食一点都不手软,有的游客手里都拿满了,也跟着拥挤的人群里挤,跟着买了几块钱。

    不知不觉中,在这些游客的购买,和自己身体力行做糕点,甜食,双方的交易中,这些零碎的小钱就像是小溪汇聚成小河,小河汇聚成湖泊,这一天下来,有的人家收入七八百,有的甚至是上千都有。

    关键这成本少,不需要门面费,就自家两个人在哪儿卖,而且开门还挽,手工早,居然能卖这么多的钱!

    这一个星期的收成就赶上了他们上一个月班的工资了。

    他们真的是太低估了游客的购买力,同时也太地看了这些零碎的小钱了。

    小钱多了,也是一笔巨款啊。

    唯一让他们感到遗憾的就是,这物价太低太低了,如果这价格提高两到三倍,也不说提高到外面景区那种天价,就跟外面城市里一样,他们也是赚翻了。

    “镇子上卖的油墩子两毛钱一个呢,油窝窝大肉包子三毛钱,我们这萝卜饼子五毛钱一个已经高出好几毛了。”听到自家小孙子抱怨卖的油墩子太便宜,要把家里卖的油墩子,炸的油面窝窝,麦芽糖都给涨价,涨到一块钱一个,两块钱一个等等,家里的长辈们纷纷表示不赞成,还举出不少的列子来。外面城市里的价格他们是不知道,可镇子上的物价他们还是知道的,就跟家里的小辈们说:“那个麦芽糖镇子上四块钱一斤,有的卖三五块,就跟猪肉一样的价格,你看我们这儿,就敲碎火柴盒那么大的一块,要一块钱,已经很赚了。”

    “潇潇说了,不能超出太多,不然游客就不来我们这儿买,他们总是要经过桃花镇,去镇子上买比我们这儿便宜很多的话,游客都去镇子上去买,我们这儿就没生意了。”

    “要是差不了多少,游客就会一直在我们这人买,你想想是不是这个理啊。”

    这倒也是啊,他们这边物价普遍低到一个不可思议的地步,外面许多不流通的钱币在他们这块还能用,也是没的睡了。

    外面的馒头包子都卖上一块,几块不等,家里这边一毛能买,三毛都是大肉馅的包子。

    以前在小孩子的时候,一分钱都能花,买那种彩色的拉丝糖,那个时候觉得有一毛钱的零花钱高兴的不行,也从未想过周围这边物价低有什么不对,或者有什么不好,只觉得每次大人能带他们去镇子上一趟,就跟过年一样开心。

    就算是坐在那种老式的二八自行车前面的横杠子,或者是后面硬邦邦的座椅,屁股都疼的麻木了也一声不吭的,满是向往和期待,只觉得那小小的镇子上到处充满了热闹的色彩,各种商店里挂的东西,眼睛都看不过来了。

    家里长辈偶尔给他们买上一块麦芽糖,或者小饼干,小糖豆,那都是能跟同村小伙伴炫耀的事情。

    然而等他们走出了镇子,发现外面更为广阔的天地的时候,他们才惊愕的发现,原来外面的世界那么大,外面发展的如此的快速,他们就跟丑小鸭似的,跟那些色彩缤纷的世界是那样的格格不入。

    云水村就像是一个被这个世界遗忘的小山村,偏僻,贫穷,落后,跟外面完全是不同的一个世纪里出现的村庄。

    完全落后了好几十年,这就是他们出生的地方吗?

    他们从未想过,自己出生的地方是如此的落后,不可思议之余,甚至是怀着浓浓的自卑,没有文化,只能从事最低等的职业,连一些基础的普通话他们都讲不清楚,很多时候跟人交流的时候像个傻子的。

    那种难过,拘谨,害怕,不安,对外面大世界向往又心生胆怯在许多年轻人的心里扎根发芽,心态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强的会随着在城里是慢慢的融合后压在心里,而一些心态不稳,本性不坚定的,直接用行动表示了他们对曾经难看的过往抛弃。

    他们再也不愿意回云水村了,落后,还有家里一大堆跟他不是同一个世界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