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又名太和山,古有“玄岳”之称。位于北湖省西北部。武当山上的道教也是华夏古代有名的教派之一。武当山历史地位是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变迁的。\武当\之名最早出现在《汉书》中,汉末至魏晋隋唐时期,是求仙学道者的栖隐之地至宋代,道经始将传说中的真武神与武当山联系起来,将武当山附会成真武的出生地和飞升处,为它以后的显荣尊贵打下了基础,入明以后,由于统治者对真武的尊崇,武当山被封为\太岳\、\玄岳\,成为\天下第一名山\清以后,武当山的地位大为下降,它对周边地区和区域社会的影响,主要通过朝山进香等民俗活动来体现。
武当山被世人尊称为“仙山”、“道山”。《太和山志》记载“武当”的含义源于“非真武不足当之”,意谓武当乃中国道教敬奉的“玄天真武大帝”(亦称真武大帝)的发迹圣地。因此,千百年来,武当山作为道教福地、神仙居所而名扬天下。历朝历代慕名朝山进香、隐居修道者不计其数,相传东周尹喜,汉时马明生,魏晋陶弘景,唐朝吕洞宾,五代时陈传,宋时胡道玄,元时叶希真、均在此修炼。武当山之盛名,还得益于它远离繁华喧嚣的宁静、清秀和奇异的风光。登上海拔1612米的主峰“天柱峰”,置身云端,所有尘世烦忧尽消于足下。环顾四周,七十二峰凌耸九霄,且都俯身颔首,朝向主峰,宛如众星捧月,俨然“万山来朝”。元人有诗曰:“七十二峰接天青,二十四涧水长鸣。”武当山天柱峰一带,山高谷深,溪涧纵横,身入其境,会有俗念顿消的出世之感。武当山的宫观、道院、亭台、楼阁等宏伟的古建筑群,遍布峰峦幽壑,历经千年,沐风雨而不蚀,迎雷电竟未损,似是岁月无痕,堪称人间奇绝。武当乐谱“戛玉撞金,鸣丝吹竹,飘飘云端”,但凡亲耳聆听者皆肃然起敬,尊之为“仙乐”、“梵音”。武当武术以“内家功夫”而著称,是华夏武术中与少林齐名的重要流派,誉为“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传说有的道士曾练成在万丈悬崖上步履如飞的功夫,其卓绝处令人景仰。武当山以天机生化的旨趣和透脱通达的胸怀,将山的雄奇与妩媚,水的流荡与静谧,雾的生腾与凄婉,人生意态的高远与宽阔,在中原腹地凝聚成一种奇特的人文景观,千百年来,令游子心荡神迷,令神仙流连忘返。
龙丹来到武当山,直接去金道:“真是名师抽高徒,老朽佩服”,龙丹见状也停下攻势,抱拳说道:“是道长承让,道长偌大年纪,还能打上几百招,气不喘心不跳,龙丹也是佩服”。
清虚道长见龙丹并没有仗势话硬的派头,也就喜欢上了龙丹,再也不敢小觑了龙丹。这才知道躘髯老人的功夫更是深不可测,也多亏了多年来自己没有慢待躘髯老人。
接下来,龙丹受到了隆重的礼遇,先是清虚道长把几个看重的弟子叫来作陪,给龙凡办了个隆重的接风酒宴,又坚请龙丹做了道观的名誉教习,让龙丹拜叩了自己师傅的遗像,自己和龙丹以师兄弟相称,自己那些年过半百的弟子们对龙丹便以师叔相称。龙丹在盛情之下不好推脱,只好答应下来。每日不是跟清虚道长研讨功法,就是指导那些清虚的弟子们练功。
几个月下来,龙丹日子过得蛮快,也很充实。这天,龙丹来到飞升崖的山洞里见自己的师傅。老人对龙丹说:“徒弟啊,受人恩惠报之于人是对的,你能帮助道长锻炼子弟也不是坏事,但终日里锻炼打斗功夫却是落了下乘,本门的功夫重在养气练身,你不能因连武功忘却了自己的前程。这样吧:你在武当山就住上一段时间,好好跟清虚道长交流交流,俗话说,盛名之下无虚士,武道山的千年基业,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的。你除了帮道长锻炼子弟外,切不可忘了自己本门的修炼。我过几天就去少林寺给你打前站。等你把本门的功夫修炼到吸收天地灵气的时候,就来少林寺找我”。
没过几天,躘髯老人就跟清虚道长道了别,又嘱咐道长照顾龙丹,就去了少林寺。龙丹在老人走后,就搬进来飞升崖山洞,白日里帮道长锻炼弟子,晚上就在山洞里修炼心法。
经过三个月的修炼,龙丹先是把全身的真气积聚在上丹田,然后慢慢散至全身,如此反复上百次,龙丹的上丹田空空如也,达到了老人所说的能吸收天地真气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