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太监》作者:三途不苦
文案:
乱世是什么样的?
我见过,我走过。
死亡并不可怕,我只怕黄泉路上,一碗孟婆汤,让我弄丢了所有关于你的记忆。
内容标签:
搜索关键字:主角:崔卯,李绍宗 ┃ 配角: ┃ 其它:
==================
☆、第 1 章
唐朝末年,藩镇四立,各地兵乱不断,百姓生活水深火热。
僖宗乾符元年年末,濮州王仙芝起义于长垣,之后黄巢响应,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自此而始。存在了将近三百年的大唐帝国迎来最终结局。
天佑四年,黄巢手下将领朱温,即朱全忠,废末代君主唐哀帝而自立为王,建立后梁,唐朝彻底灭亡。
后梁的建立,像是打开了抑制洪流的闸门,使的乱世携着滔天黄泥轰隆隆的席卷了九州大地。一将功成万骨同枯,无数枭雄踩着累累白骨,轮流登上了象征着权力的宝座。一时之间,地狱冤魂遍地,人间枯骨覆田,往生桥边徘徊了无数亡灵,都彳亍着不敢迈入轮回。
吃人乱世,这无间哪有寸土安宁。
908年,一直与后梁敌对的晋王李克用病逝。后来的庄宗,也就是李克用亲子李存勖,继承王位。早期的李存勖,承父遗志,慢慢积聚着称帝的力量,其占据的洛阳等地还算平静。
这一年,崔卯出生,李绍宗六岁。
崔卯父亲崔琏,是代北刺史李嗣本手下幕僚。李嗣本原来也是李克用义子之一,后因军功被封为代北刺史。崔卯出生时,崔琏正在刺史府教导李嗣本第五子李绍宗读书。崔家仆人来叫他回府时,六岁大的李绍宗坐不住了,非要跟着他回去,要看看刚生下来的小孩子长什么样。
到了崔府,新生的婴孩已经用红绸棉布紧紧裹住。李绍宗扒着崔琏的胳膊,用手戳了戳襁褓里婴孩红红的脸蛋,在他哇哇大哭的时候,撇了撇嘴巴,嫌弃道:“皱巴巴的一团,真丑···”
崔琏赶紧抱着儿子哄了哄,笑盈盈的对李绍宗说:“小孩子刚生下来都这样,等他长到五公子这般年纪,就会和五公子一样玉雪可爱了。”
李绍宗听了,立马不高兴,“我才不要可爱,我要像父亲和哥哥们那样威武!”
崔琏忍笑,“好,好,五公子最威武了。”
崔琏将目光收回到小婴孩身上,小小的一团已经被哄好不再哭闹,正抓着他的手指安静的睡着。“卯儿···卯时出生,不如就叫崔卯吧?”崔琏心情很好,他看向李绍宗,笑着说:“五公子是大哥哥,以后可不能欺负卯儿阿。”
听到崔琏的话,李绍宗又看了一眼襁褓中的婴儿,小声嘀咕:“猫儿?这么丑哪里像猫?”
不过,李绍宗心里想着,要是他真能变好看,带他玩也不是不可以。
912年,崔卯四岁。崔琏受本家叔父相邀迁居洛阳,他辞去幕僚职务,要带妻儿离开代北。
雁门关外,十岁的李绍宗骑马追上崔家的马车。崔卯从车窗里探出身来,对他挥着手大喊:“绍宗哥哥!”
李绍宗翻身下马,跑到车窗前,将一块玉佩戴在了崔卯脖子上,“卯儿好好戴着,我以后会去洛阳找你的。”
崔卯的眼睛红红的,粉嫩嫩的小脸皱成一团,流着眼泪哽咽的说:“说好了,嗝,你别忘了···嗝,要来找我啊!”
“一言为定。”李绍宗伸手擦掉崔卯脸上的泪珠,“我不会忘了跟卯儿的约定的。”
913年上元佳节,五岁的崔卯缠着父亲去看花灯。崔琏给私塾的学生们布置完当天的功课后,带着崔卯出了门。
虽说当时后梁的形势一日不如一日,开封的政局又陷入纷乱之中,但据开封不远的洛阳却并未受到太大影响。再加上百姓们还都颇为乐观,所以过节的气氛也挺浓厚。光是洛水两岸就挂满了各种各样的灯笼,游人穿梭其间,犹如置身仙境。灯火辉煌中,各种画舫游船从桥下缓缓驶出,船边吊着一排风灯,映着河水,像是天上银河落到了水中。
崔琏紧紧拉着儿子,从人群中艰难挤出来。看着崔卯被灯火照的闪闪发亮的眼睛,他不厌其烦的叮嘱:“这么多人,卯儿你可要抓紧爹爹,别被人冲散了。”
崔卯点头,笑得开心,“嗯”
在距父子二人不远的桥上,宦官刘远盯着崔卯的笑脸,啧啧了一声。他叫来身边侍从,吩咐道:“看到那边一大一小两个人了吗,去问问,愿不愿意把那个小孩卖给我。”
没多久,崔琏护着崔卯,随着侍从来到了刘远跟前。看着眼前面白无须,皮笑肉不笑的男子,崔琏万分警惕,他拱了拱手,问道:“崔某已经答复,我儿是绝不会卖的,大人缘何还非要见我父子二人?”
刘远扯了扯嘴角,弯腰摸了摸崔卯的脸,看到崔卯向后躲,他笑得更开心了,“我这人吧,什么都好,就是有不了子嗣。今日我见你儿生的可爱,欲收来做个义子,你应该高兴才对。”
“可是···”
崔琏拒绝的话还没说出口,就看到刘远向后挥了挥手。紧接着,就有几个人高马大的壮汉拦在了崔琏身前。崔琏惊恐,“大人这是作何?”刘远不回答。
壮汉将崔卯从崔琏手上抢过来,其中一人拔出腰间长刀,一下砍在崔琏脖颈间。崔琏双目睁大,嘴里不断发出嗬嗬声。他向被吓坏了的崔卯伸了伸手,却一句话都说不出,被壮汉一脚踢进了洛水里。
噗通一声后,崔卯小声喊了一声:“爹···”
916年,契丹入代北,刺史李嗣本为御敌与四个儿子亡于战场。第五子李绍宗,被其伯父晋王李存勖收为义子,召回洛阳看顾。
李绍宗在进了洛阳后,没有最先入宫,反而去了城中的一户人家。从那户人家家里出来后,素来老成稳重的李绍宗脸上第一次出现类似悲痛的表情。当有人问起时,他只说是拜访父亲故友,却不想那人早已辞世多年,所以他一时伤感,失了仪态。
李绍宗在洛阳住下。他名义上的义父,也就是晋王,因他生父和几个兄长为国捐躯,家中只剩他一个男丁,对他极为看重。不仅为他在洛阳专门置了一处宅院,而且又派了几个贴心的太监去他府中帮忙打理庭院。
这一日,一个七八岁年纪的小太监端着水盆与李绍宗迎面撞上。他还没说话,那小太监就跪在地上磕头告罪。他原本是觉得有种熟悉的感觉,想跟这小孩聊聊天,可是见自己把人吓成这样,也就没了兴致。他叹了口气,挥挥手就让小太监下去了。
小太监躬身告退,在转过回廊时,正碰到刘远来给李绍宗报备府邸置办进度。他看到小太监慌慌张张的样子,皱着眉头拧了他一下,“跟你说过多少遍了,贵人面前不能这么毛躁,还不改?”
小太监捂着手臂怯懦回应:“义父,我知道错了。”
刘远满意的点点头,要走的一瞬又停下了,“对了,小猫儿,五公子府上事情都弄的差不多了,你收拾收拾东西,今天就跟义父回宫吧。”
被叫做小猫儿的小太监低下了头,掩住眼中的一片阴霾,“是,义父。”
923年,李存勖灭后梁,建立后唐,定都洛阳。
新皇登基,洛阳城内一片热闹景象。
“小猫,你还愣着干嘛,皇上就快到了,快把船上的灯笼系好。”
“哦哦”小猫回过神来,对着跑过来的小胜子笑了笑,“这就绑完了,不会误事的,你放心吧。”
待小胜子走后,小猫笑容散去。他将手里一盏写着崔琏二字的莲灯,悄悄放入水中。看它在洛水里渐渐飘远后,才拿起脚边的风灯一盏一盏挂起来。
新皇要举行大庆,在洛水上建了一座巨大的画舫,邀众臣欢聚,洛阳百姓也都有幸可以在岸上观看。
丝竹声声,船舱内气氛已至高潮。作为灭了后梁的有功之臣,又在新皇登基时被封了大将军,一时风光无两的李绍宗,无疑是众人追捧的对象。在拒绝了几位看似是要为他说亲,实则是为笼络他的大臣的攀谈后,李绍宗向皇帝告罪,以饮酒过多为借口,要先退了出去休息。皇帝正搂着新册封的皇后刘氏看戏,伶人的一句唱词换了他一声喝彩,“好!”之后他看了李绍宗一眼,挥挥手示意他自便,“将军既不舒服,就先退下吧。”
李绍宗从船舱出来,沿着甲板随意的走。四月的洛水河畔,两岸开满了各种鲜花,虽说在夜间看不太清,可是在灯火之下倒也别有一番滋味。凉风吹过,李绍宗坐在船畔,只觉的浑身都舒服了,耳边原来听不惯的靡靡之音,也稍微可以入耳一些了。
“噗通”一声响,打破了这片刻的宁静。李绍宗皱了皱眉,不会是出什么事了吧?
他看了看左右,因为他走的有些偏僻了,所以周围并没有侍卫。没办法,只能自己去看看了。李绍宗站了起来,拍拍衣襟上的灰尘,向声音传来的地方走去。
没走多远,就有一个人影撞了上来,被李绍宗一挡直接坐到了甲板上。见那人不像有功夫的样子,李绍宗心下稍定,只要不是刺客之类的,应该就没什么大事。可是那人坐下后没有要起来的样子,李绍宗疑惑,“你没事吧,是撞伤到哪了吗?”
看衣服打扮,地上那人是个太监。李绍宗刚上前一步想拉他起来,原本坐着的人突然爬起来就跑。
李绍宗一惊,条件反射的就去抓他。等将人拎在手上的时候,才回过神来,“你跑什么?”
“……”
李绍宗这才看见,这太监年纪不大,只有十几岁的样子。光线太暗,看不太清楚,可是依然可以模糊感觉到这人长得不错,尤其是一双眼睛,像是盛满了星星。
“死人啦!”一声尖叫打破了两人的对视。李绍宗将人放下,刚准备问他话,可他一落地就又跑了。
什么毛病?
李绍宗也没再去抓他,听刚刚那喊声是有人死了,在这种时候出事,他这个掌管护卫的大将军不能不去看看。
抬脚要走时,他发现一个绳子样的东西挂在了他的靴子上,所以弯腰将它捡起来。
玉佩?
待看清玉佩样式之后,李绍宗整个人如遭雷击,他看向那太监跑走的方向,失声喊道,“卯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