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重生]雍高帝纪

分卷阅读76

海棠书屋备用网站
    王晟颔首,因着这个动作,汗从下颌落下来,滴在前襟上。

    一年前的这时候,场景和现在有些类似,不过却正好是反过来的。那时他奉命去打赵国在黄河以西的城池,在攻克之后便越过黄河,在太原以南与刘符的大军会和,将军队交还于他。那时候刘符也同样对他出城相迎——不是命文武官员夹道迎接,而是他亲自带着官员站在路边等候。那时刘符拉着他的手,一面走一面笑问:“景桓,我出城亲迎,足显卿否?”

    他闻言一笑,知道刘符最近又读了三国史,于是道:“臣答王上之言,正在下句。”

    刘符装傻,“什么下句?”说完又摊摊手,看着他笑嘻嘻道:“我不记得了。”

    他笑着摇摇头,随即站住了,扬手向四面指去,“愿威德加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更以安车软轮征臣,始当显耳。”

    刘符满意了,握着他的手哈哈大笑,“景桓,看着吧,我不止要让你做我们大雍国的丞相,还要让你做大雍朝的丞相!”

    马蹄声近了,王晟回过神来,循着声音望去。入眼是一片茫茫的白色,群臣中渐渐响起窃窃私语之声。

    刘符这一支军队,竟全都身着孝服,举着白幡、白旗,连骑马走在最前面的刘符自己也不例外,特意换上了一匹白马,哪里像是凯旋之师?王晟看清之后,轻轻晃了晃,下意识地扶住剑柄,片刻后又放下了手。

    见刘符如此,谁也不敢念事先准备好的贺词,都面面相觑着。许多双眼睛落在王晟身上,有希望他开口探探王上的,也有看他笑话的,王晟只作不觉。他看着刘符的脸色,觉得看上去有些苍白,被一身的孝服一衬,更显出几分憔悴来。听说他接到军报后当场便昏了过去,不知道是不是病了。

    他垂下眼睛,一只手抬起来,几乎要按在腹上,到底又落了回去。

    刘符停住马,用不大的声音道:“诸位,太原得了,襄阳丢了,祝贺的词就罢了吧。我与丞相有事商议,众位爱卿就先回去,一切事务,明日朝会再说。驾!”

    说完,他等也不等,猛一扬鞭,打马而去。到了这个时候,王晟的表情依然还很妥帖,他登上车架,对众人微一示意,便也向城内而去。

    天色渐渐黑了下去,如同一张黑色的铁幕朝着头顶缓缓地压下来,在云层之间隐隐响起雷声,一声比一声更响、一声比一声更近,闪电盘踞在云间,金色的身躯若隐若现。风烈烈地鼓着袍袖,吹得人遍体生寒。

    大雨要来了。

    王晟在平日里刘符与他私下议事的紫宸殿外候了一阵,宫人悄声走到他旁边,说王上正在宣政殿等他。他愣了一愣,随即往宣政殿去。

    “丞相,请解下佩剑。”王晟正要进去,却被门口的侍卫礼貌地拦住,王晟看了他一眼,这一眼猛地露出他多年为相、说一不二的威严来,侍卫却神色未变,仍抬着胳膊拦在他身前。

    王晟淡淡道:“王上赐本相剑履上殿。”

    侍卫对他微一低头,也不卑不亢地道:“王上命属下除去丞相佩剑,方能放丞相入殿。”

    王晟闭了一下眼睛,随即利落地解下佩剑递给他,弯下腰正要脱鞋,侍卫却又道:“丞相,王命只需除剑便可。”

    他放下手,侧身给王晟让出一条路来,恭敬地垂首侍立在一旁。王晟颔首,缓缓直起腰,向殿内而去。

    刘符远远地坐在正首,身形隐在黑暗里,看不清表情。现在不是上朝时间,偌大的宣政殿中只有他一个人,大殿中空空荡荡,只点着几盏烛火,王晟缓缓向他走去,脚步踏在石板上,发出一声声空旷的轻响。

    他一路走到陛下,一言不发地跪了下去。刘符仍高高坐在上面,一动都不动,像是一块石头。

    “丞相,”过了许久,他才缓缓开口,“别来无恙?”

    王晟不语。见此,殿首的深色轮廓动了动,刘符的声音又传过来,“哈,丞相好大的架子,我说的话连答都不答。别再跪着了,起来罢。”

    王晟仍不语,也没有动一下,仍跪在那里,单薄的背挺得笔直,好像什么都没听到。刘符呵呵地笑起来,“看来我说的话是当真不好使了。”

    “既然丞相喜欢跪着,那好,我就这么问,你就这么答。”刘符两手扶住扶手,微微向前探身,那张脸从黑暗中缓缓现出来,却还有些神情难辨,“我问你,襄阳是什么地方,丞相,我的好丞相,你可知道么?”

    见王晟仍一声不吭,刘符几乎被气笑了,他攥紧了拳头,咬牙道:“丞相不想说,那我来替丞相说说罢。襄樊之地,北瞰汴、洛,南扼长江,归雍则雍强,归梁则梁兴,为我兵家必争之地。”

    “襄阳的守将是什么人?”刘符自顾自地说着,“我也替丞相答了。是我大雍四将军之一,是我军中难得能独当一面的大将,是我刘氏宗族的第一人……是我刘符的亲叔叔!是我的亲叔叔!”

    他音调陡然拔高,话音落下,王晟只听得头顶响起两声沉闷的低喘,随即便又听到刘符低声道:“我要说的都说完了。现在该丞相告诉我,我下的三条军令都哪去了?”

    王晟终于开口道:“臣已回书王上,将不能出兵之缘由具言其上。”

    “屁话!都是屁话!”刘符像是忽然被激怒,终于还是没压得住声音,高声问道:“我让你救襄阳,你竟敢不听?”

    王晟淡淡道:“王上可治臣违令之罪。”

    刘符猛地从座位上弹起来,大声喝问道:“你以为我不敢治你的罪?”忽然一道闪电劈开天幕,映得大殿中猛的一片惨亮,让殿中的二人都将对方的神情看得清清楚楚。刘符站在九级台阶上,弓着腰逼视着面无表情的王晟,眼中射出的光比利剑更加锋利。

    一瞬之后闪电熄灭,大殿中重又归于黑暗,甚至比方才更黑,两人便各自只余模糊的轮廓。过了一阵,天上响起滚滚雷声,如同沉重的马车缓缓碾过。

    “臣不敢。”

    “你不敢、你不敢……”刘符在台阶上暴躁地来回走着,如同一头被困在笼子里的狮子,眼里喷出火来。这一刻,他几乎想要狠狠地掐住王晟的前襟,就这么将他一把扯起来逼问,可看着王晟细瘦的肩膀,他到底忍住了。他哪里舍得这样对他呢?他让侍卫卸了王晟的剑,狠狠给了他一个下马威,却还是不舍得让他脱鞋。刘符卸了力气,将自己摔下去,重重地跌坐在台阶上。他低垂着头,两手按在脸上,再开口时声音透露出几分无力来,“你为什么不救襄阳啊……”

    王晟从刚才起,面色便绷得如铁石一般,任刘符怎样狂风暴雨般地发作也无动于衷,这时见刘符如此情状,他的脸色反而在黑暗中白了几分,却仍稳声答道:“臣岂不知襄阳为重地、右将军为股肱之臣?只是南梁趁我大军全陷北境之时,提卒八万渡河北上,来势汹汹,或许当真意在襄阳,又或者——如同王上灭魏一般,攻其必救,意在长安!长安仅有守军三万人,若贸然倾城而出,遇梁军沿途设伏,此军一旦有失,且不说能否救下襄阳,那时恐怕长安难保。”

    “况且,即便南梁当真只为得襄阳,臣倾长安之兵而东,若突厥乘机犯境,又当如何?”

    “危言耸听!”刘符驳道:“长安有羽林一万,得我经营日久,已固若金城,放眼天下,仓促之间谁人能破?不出十日,各地援军便至,少则千余人,多则一万人,岂不能保长安无虞?”

    王晟笑了一下,随即摇了摇头,看向刘符的神情莫名缓和下来,带着几分关爱和无奈。多亏在黑暗中刘符瞧不清他的神色,不然恐怕是在烧沸的油锅下面又添了一把火,还不一定又要怎么发怒。他知道刘符如此是因关心则乱,又不肯松口,并非想不通此处关节,却仍细细解释道:“王上试想,若长安当真被围,岂能如此简单?长安为我都城,不同于其他,朝廷大员、富商巨贾都汇于此处,一旦有敌军兵临长安城下,这些人必要生乱。他们乱了,百姓也就乱了,乱则生变。朝廷岂是铁板一块?若有人借机滋事,有所动作,王上与臣带兵在外,城中止有一万羽林——此时又当如何?若强攻长安,三月也未必攻下,可一旦城中生变,长安半日可破!长安为我根本,一旦有失,不堪设想,请王上细思之。”

    刘符沉默不语。王晟说得很有道理,说得对极了,说得挑不出错处,可他听了,却觉得心里像是揣了块冰,一阵阵地发寒。王晟的这一番话就像是初春的井水将他兜头泼了个遍,让他浑身上下,连每一根头发丝都在颤栗。刘符盯着王晟,忽然抖了一抖,咬着牙艰难道:“那我叔父……就不管了么?”

    王晟知道刘符是重情之人,却仍不避讳地如实答道:“襄阳一城并右将军,其重皆无过于长安,王上欲成大事,不该妇人之仁,需得壮士断腕。”

    刘符难以置信地看着他,压低了声音,极缓慢道:“所以,你就按兵不动,眼睁睁地看着我叔父走投无路,战死在襄阳城中?”

    王晟的腰一早便挺不直了,他便两手撑住地砖,闻言只是道:“王上可治臣违令之罪,臣绝无怨言。只是臣若奉命,既是有愧王上托付之恩,亦是置社稷于不顾,臣虽获罪,决不为此。”

    刘符猛一挥手臂,将案上的东西一样一样地扔在王晟脚下,青白色的笔筒在他身前炸开,飞起的碎瓷片划在他侧颈,登时便垂下血来,王晟却仍一动不动。刘符一边扔着,一边大喊道:“你的血是冷的吗!你没有心吗!你就看着他死!啊?看着他死!”

    他猛地拔出腰间佩剑,提着剑朝着王晟走过去,踩着一地的碎片,发出哗啦啦的声响。待走近了,刘符跪在王晟面前,将剑柄塞进他手里,把着他的手,将剑横在自己脖子上,对着他的脸高喊道:“你把我也一块杀了吧!你心怀天下,你为国为民,我却分不清轻重,还反过来责难你,我哪里配当这个王!为了你的天下大计,啊?为了你的天下大计,把所有挡路的都杀了吧!你是伊尹、霍光,我是太甲、刘贺,废了我吧!杀了我吧!没人再挡你的路,也没人再扯你的后腿了,你自己往前走吧!走!走得越远越好!”

    他把剑刃狠狠地往脖子上压,割出骇人的一道血印,鲜红的血不停地向下淌着。“王上,松手!”王晟吓了一跳,两手都握在刘符手上,用尽力气想将剑夺过来,却根本抢不过他。他心跳如鼓,无奈之下,一只手仍扣住刘符的手,另一只却去握那剑尖,两边一齐发力,用上全部力气将剑拉向自己这边,剑刃将手掌上的肉打横割断,几乎快要抵在骨头上,一时间鲜血如注,将半只袖子都打湿了,他却咬着牙仍不松手,只是仍然夺不过来。最后还是刘符大吼一声,猛地将剑掷在地上。

    只听一串震耳欲聋的雷声响起,如同炸开了天河的堤坝,大水朝着地面狂泻而下,奔流不止。

    时暴雨倾盆,雷声轰响,狂风大作,吹得殿内烛火摇曳,令人胆战心惊。外面时而如金蛇盘空,亮如白昼,时而却漆黑如幕,伸手不见五指。

    刘符踉跄着站起来,低头看着王晟,高大的身影明明灭灭。他觉得王晟眼中此时应当充满着失望、责备甚至心灰意冷,可他借着一闪而过的电光看着王晟的双眼,却觉得那眼睛仍如一汪平静的深潭,仿佛他早就料到自己会这样说、这样做。

    他就像是自己说的一样,身子是冷的,血也是冷的,无论什么时候,都冷静地让人不敢靠近;无论什么时候,他总是能做出最妥帖、最正确的选择。他就像是技艺娴熟的车夫,小心地控制着雍国这一辆马车,不让它有一点偏离他所规划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任何被从这辆车上甩下去的人都不足道。

    从刘德到刘柱李九,从那谋反的卢氏再到万人殉死的襄阳城……王晟自己是这样的人,也一直希望着他、逼迫着他同样成为这样的人。

    刘符知道,他自己当然也不是什么良善之辈,走到这一天,他早已是杀人如麻,之所以觉着刘豪之死与那死在他手中的几十万人不同,只是因为刘豪是从小照料他长大的亲叔叔,在他心中不同于其他人。而王晟与他的区别便在于,王晟心中没有这个“不同之人”,天下人对他而言都是一样的,仁义时同样,残忍时也同样,为了他心中的“道”,为了大多数人,他可以牺牲任何人。

    包括刘豪,包括他自己,或许还要再包括一个雍王。

    刘符遍体生寒,后退两步,站得离王晟远了一些,他似哭未哭地笑了一下,指着一地狼藉,用平静的语气低声道:“景桓,现在我也犯了浑,恐怕做不成你的明主了,你是不是就要像离开周发他们一样,也离开我了?”

    王晟喘息未定,右手垂在地上,浸在一汪鲜血里,五根手指一齐轻轻抖着,整只手掌鲜红一片,从翻开的皮肉中还不断涌出血来。他听闻此言,猛地仰头看向刘符,脸上一闪而过的神情让刘符觉得陌生不已——哪怕是在王晟疼得抱着肚子缩成一团时,他也不曾在他脸上见到过像现在这般的痛苦神色。

    片刻后,他听见王晟轻轻道:“王上,先回去休息吧,臣明日再向王上请罪。”

    你看,到了这个地步,他还是这样冷静、这样从容自如。

    刘符沉默地看着他,终于再也无法忍受,大步跨出殿外,王晟手上的血流到他脚下,让他在大殿之上踩出一串红色脚印,因殿中昏暗,这脚印看着也像黑的一般。殿门在王晟眼前关上,随即从外面响起一阵撕心裂肺的大哭声。

    王晟沉默地跪在大殿正中,听着这哭声,终于难以承受般地缓缓弯下腰去,没受伤的左手用力捣进胃里,手掌深深压进去,就好像是要去摸自己的脊梁骨。刘符的哭声在连绵的暴雨声中仍清晰可闻,他默默地听着,只觉得像是一根钟杵重重撞在胸腹上。那哭声每响起一次,这沉重的钟杵就在他胃上猛地撞上一下,引得它抽动不已,在他的手掌下面疯了一般地痉挛着,无论他如何去压,都不能压住哪怕一丝一毫。

    他将身子越伏越低,几乎完全折了起来,惨白的脸上汗出如浆,从鼻尖、从下颌一股股地落在地上。忽然,他神情猛地一变,张口吐出一口血来,溅在石砖上。

    王晟愣了一愣,随即用袖口擦干净嘴。地砖上到处都是他手上流出的血,吐在地上的这一点倒无须处理。

    不知怎么,吐了血后,他反而觉得好受多了。他一动不动地跪着,也不知过了多久,听着哭声渐渐止了,他才摇摇晃晃地撑起来,缓缓走出了大殿。

    第89章

    第二日的朝会照常举行,宣政殿内的地砖早已被擦拭干净,群臣站在大殿中,最靠前丞相的位置空着。听说昨天丞相府里传了太医,今天丞相没来倒也正常——而且一点也不出乎意料。往常这时候,王上按惯例该去丞相府亲自侍疾,朝会是必然开不得的,但这时候王上正端坐在正首,这就难免让有些人活络起心思来。

    哪怕是最迟钝的人,也不会觉得这次朝会像往常一样,因为王上脖子上横着一道吓人的口子,还泛着红色,显然是新割了没多久。昨天他们迎接时还没有这一道伤,那之后王上谁也没见,就单单召见了丞相……

    这实在是太可怕了。

    “都别偷看了,”刘符摸了摸脖子,“我昨天练剑,自己割的。”

    谁不知道刘符的剑法,一喝醉酒就喜欢舞剑,他们都看过多少回了,也没见到他哪次割到自己过。听刘符这么说,大家不禁想得更多了。

    “王上,”褚于渊出列道:“臣要弹劾丞相违背王命,坐失襄阳一事。”

    接下来褚于渊将刘符的三道命令传来后,王晟和群臣的反应、王晟对群臣的解释和采取的行动一五一十地为他讲了一遍,刘符听着,从神情上也看不出是生气了、还是没生气,等褚于渊说完,他点了点头,“那今天就议一议这事,都说说,有什么说什么。”

    “对了,”刘符将三封书信递交给宫人,“这是我下令后丞相的三封回信,御史顺便给读了吧。”

    “是。”褚于渊又将王晟的三封回信依次朗读出来,里面的话大家都不陌生,在朝中争论时王晟一早便提出来过。

    在大臣之中响起嗡嗡声,贺统先道:“王上,臣以为丞相违抗王命是真,坐失襄阳是假。襄阳陷落,是因地动坏墙,若非如此,当可撑至王上回师。右将军曾向丞相保证,定可再守两月,丞相与其有此两月之约,故而才按兵不动。”

    “贺侍中是说,襄阳陷落,是因地动,而非丞相不派援军,臣以为不然。”京兆别驾魏达道:“战事瞬息万变,难以预料,若襄阳守备充足,虽有天灾,亦能守住,不能推卸丞相败军之责。”

    赵援道:“臣以为丞相弃襄阳而保长安方为上策,若丞相果真倾长安之兵而驰援襄阳,致使长安陷落敌手,吾等皆无家可归,其害岂非远甚于丢一襄阳?”

    刘景也站出来,“臣以为若丞相发兵,长安会否有失、襄阳能否守住,尚不能确定,故而应只追其违命之罪。”

    褚于渊也道:“发兵与否的确各有道理,臣也以为当只追究违命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