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盐系小夫郎

分卷阅读10

海棠书屋备用网站
    宋煦麻利地把巨大的木头锅盖往煎盘上一扣,一抬头,只见周围围了一圈人。

    “小兄弟,这饺子还能炸的?”

    “小哥这是什么,好吃吗,怎么卖的?”

    “里头有肉吗?多少钱一个?”

    宋煦旗开得胜,扬起一个笑脸,朗声道:“各位父老乡亲,这是小弟北方家乡的美食,名为‘煎饺’。虽然不是肉馅儿,但有喷香的炒鸡蛋!外头的面皮过了油香脆可口,只要四文钱一只!”

    “四文!?也太贵了吧,一个大肉包才五文,你这这么小一只饺子就要四文……”

    “而且也吃不饱吧,要我可能要吃一锅才能吃饱,一顿没个四五十文下不来。那我还不如去吃碗面,加了肉也不过十文顶了天去!”

    “太贵了太贵了……”

    宋煦只笑笑,不多辩解,暗地里则捏了把汗。

    幸亏第一锅只煎了二十只饺子,慢慢卖吧。

    他这里还没开张,身边卖米糕的小伙子倒是已经客似云来。

    那小伙已经做惯了,来买米糕的多是回头客。而且他格外的能说会道,嘴里的硬广告一句句顺溜地往外冒——

    “嗨大爷大娘姑娘小哥们,快来看一看瞧一瞧!新鲜出炉的米糕嘿——刚收的新米!粒粒饱满!生磕一口都口舌生津!磨米粉的时候香得隔壁两岁小娃爬了三丈高的墙过来偷吃!蒸出糕时香飘十里,云游的老和尚尝了一口立马还了俗!!”

    宋煦:“……”

    吃个米糕为什么要还俗?

    这种“隔壁小孩都馋哭了”式吹嘘竟然意外的吸引人,宋煦有充分的理由怀疑,大家花钱买的不是米糕,而是相声专场前排票。

    可是这种吆喝专业性太强,宋煦一个坐办公室抠图的前设计师,努力张了半天口,都没憋出个屁来。

    水汽几乎已经蒸干,他便不再管其他,揭开锅盖专心等待热油将煎饺的底部重新烤得酥脆焦香。

    这次锅盖一打开,别说围着他犹豫不决的,就是更远处的人们都纷纷循着香味向这里望来。

    宋煦熄了炉子,将饺子铲开,坚信好吃的就是最好的,酝酿了一下学着吆喝道:“新鲜小吃‘煎饺’!四文钱一只!!好吃不好吃,您尝一个就知道!买一只煎饺,您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隔、隔壁小孩都馋哭啦——!”

    ☆、第 7 章

    广告词顺口好读,前排的围观群众都笑出了声,气氛一时间其乐融融,没一会儿就有个乐于尝鲜的中年人买了两只煎饺。

    他自己没吃,把油纸包递给身边的媳妇儿,让她与孩子一人一只。

    大家都盯着那媳妇儿瞧,等着第一位食客的评价,直把那漂亮的小娘子盯得满面通红。

    “……唔、”小娘子掩了半个身子在夫君身后,小心翼翼咬了一口。

    饺子边缘的皮已经被炸成了焦黄色,酥脆喷香,配上馅儿里流出的野菜汤汁,直把小娘子吃得眼睛一亮。

    “爹爹!好吃,小宝还要吃!”小娘子手中牵着的小孩儿先嚷嚷开来,人们心动,纷纷要了煎饺尝鲜。

    场面打开,这生意便算是正式开张了。

    第一锅饺子迅速卖完,宋煦赶紧煎起下一锅来,连着卖了几百只饺子,人才渐渐稀少了。

    他松了口气,觉得今天没白来。

    虽然还没核算成本,但他觉得总体肯定有赚。

    只是赚多赚少的问题。

    不过有一件事是他没有预料到的,县城民众的购买力,并没有他想象的高。

    物质匮乏的时代背景下,节省,已经成了底层劳动人民的本能。

    尤其在吃食上花钱,更是一件值得货比三家,仔细衡量的事。

    五文钱的包子,食量小一点的成人,一个便能混大半饱。小摊上的面条,不加肉的一海碗只要六文,再加点肉,十文可以吃得美滋滋。

    相比之下,煎饺虽然香,但更像一道奢侈品。

    大家当然觉得好吃,咬咬牙也愿意尝鲜,但再多却是不愿意买了。

    宋煦有点忧愁,他没找准客户定位,成本也没控制好,自己估摸一下,总觉得这门生意做不长。

    他慢悠悠地把最后剩下的一点馅儿包成了饺子,等了一会儿便又开了一锅。

    饺子快要煎好的时候,他把炉子的火控到了微温,尽量保持煎盘里饺子的热度,然后找了棵树,一屁股靠坐下来。

    太累了。

    宋煦一手托腮,观察着来来往往的行人,顺带思考改做什么生意。

    隔壁卖米糕的小伙子也快要卖完了,他跟每一位客人都能唠上两句。田小庆虽然话也多,但都是废话,跟这位仁兄一比,质量甘拜下风。

    宋煦想了想,站起身来,铲了三只饺子裹在油纸里。

    正巧米糕兄卖完最后一块糕,刚呼出口气,一转头,视线就被一只油纸包挡住了。

    “我是你旁边卖煎饺的,卖得差不多了,送你点儿尝鲜。”宋煦搭话道。

    “啊……”米糕小伙一愣:“客气客气,给一只就好了,给这么多!我也没东西还你呀,刚最后一块糕卖掉了!诶呀你真是太客气了……”

    他喜滋滋地把油纸包揣进了怀里,好像准备带回家去。

    “下次!下次给你包点新鲜米糕!自家生意,童叟无欺,我爷爷那辈儿就做,几代人传下来的手艺,包管好吃!“

    “好啊!这煎饺最好趁热吃,不然风味大打折扣的。”

    “噢,”米糕兄有点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我家里人口多,平常很少有油水吃,我夫郎刚坏了娃,想带回去给他尝尝。”

    宋煦有点吃惊。小伙子人看着面嫩,却已经娶妻生子。

    宋煦心里感叹,到底变了个时代,再也不能把十八九岁的孩子真当孩子了。他们中许多人,已经成了一家的顶梁柱。

    米糕兄对自己夫郎上心的态度赢得了宋煦的好感,两人粗略的聊了聊,宋煦对春阳县又了解了几分。

    “除了每旬一次的大集,逢五的小集也可以来摆摊做点小买卖。吃喝摊子在咱们这东侧,西侧则是些卖小玩意儿的摊子,多是些家里妇人们做的针线活儿,偶尔有木匠做些小饰品。除此之外,每月第一次大集,会有几个远游的客商,贩来些新鲜玩意儿卖,就像今天!“

    他同情地拍拍宋煦的肩,继续道:“怎么连这都不知道呢?小时候爹娘不让上集,长大了自己总能来吧?做男人,要多长长见识!”

    宋煦笑了笑,刚要接话,就见自己的摊子前来了个妇人。

    她左右徘徊,时不时看他的锅一眼。

    宋煦暂停了对话,站起来招呼道:“这位婶子,要尝尝新鲜小吃煎饺吗?野菜鸡蛋馅儿,油香酥脆,好吃啊!”

    妇人穿得破旧,肤色蜡黄,低着头。

    不用仔细瞧,老远看见就能嗅到寒酸的味道。

    “……多,多少钱?”

    她鼓起巨大的勇气问了一句,宋煦依然面带微笑,友好道:“四文钱一只。”

    “啊……这、这么贵。”

    妇人感叹了一句,便站在那里不动了,像是要把煎饺看出朵花儿来。

    宋煦:“……”两人相对无言,就傻站着。

    旁边的米糕兄把摊子收好,刚准备跟宋煦道别,转头一看就乐了:“嘿,这位大婶儿,您是要还是不要呢?这煎饺可好吃啊!早前刚出锅的时候,嚯,那人围得叫一个里三层外三层,里里外外翻九层啊!饺子的香味更是飘到十里外,城门口那几个侍卫都闻着了,还特地跑来买呢!您有兴趣就买一个尝尝,就吃一个那也花不了多少钱,但没吃过煎饺都不配叫活过一场。说句真的,这饺子都已经放到你面前了,你知道这叫什么吗?”

    宋煦和大婶好奇地看着看着米糕兄。

    只见他双手一拍:“叫缘分啊!”

    宋煦:“……”

    大婶:“……”

    真是个人才啊。

    宋煦自叹弗如,与相声演员米糕兄道了别,转而又与大婶大眼瞪小眼起来。

    “婶子,您买吗?”

    “……”妇人张了张嘴,又闭起来,犹豫了一下又张开,把宋煦看得烦躁得想躺下来做套瑜伽静静心。

    “我,我没钱。”